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訪周小川

http://www.CRNTT.com   2016-02-16 07:54:09  


 
  問:從宏觀審慎政策到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有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中國走在國際同行的前列,這是為什麼?

  周小川:金融危機後,在不同國際場合,人民銀行整理並公開發布了一些觀點。其中關於糾正順周期性,是我行在2008年11月份聖保羅BIS年會上提交的觀點,認為經濟領域中順周期性因素太多,即負反饋不足,正反饋太多。那時,大家還沒有明確使用宏觀審慎這一詞匯。後來國際清算銀行(BIS)經過論證,說過去用過宏觀審慎一詞,可以把這個概念重新啟用起來,同時把大家所說的正反饋、負反饋、振蕩、泡沫、順周期、逆周期這些含義都放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裡,並於2009年4月提交G20倫敦峰會討論。

  當時各個國家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不一樣,中國是屬於復甦最早的,那麼就需要一些逆周期調整。人民銀行於是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構建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國際上多數宏觀審慎政策的內容是在後來分別推出來的。比如說巴塞爾協議III是2010年的時候出來的,其中含有逆周期資本緩衝墊,後來又發展到杠杆率、流動性覆蓋比率、淨穩定融資比例等。中國最早面臨復甦,之後容易轉入刺激過度的階段,所以我們就比較早有這樣的要求。

  問:當時還有一個提法叫做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後來才改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詞之差?

  周小川:在2009年4月討論的時候,大家提出宏觀審慎周期性問題,應由央行負責判斷,監管部門不擅長宏觀判斷;政策設計與執行應統一,如果把政策的設計、執行分開,肯定會不順暢,但同時也要強調配合。經過大家討論,最後把名字給改成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巴塞爾委員會根據各國不同的情況,建議在巴塞爾協議III中增加資本緩衝等宏觀內容,以適應經濟周期的變動進行調節。這就適當區分了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之間的關係。

  問:2015年底,人民銀行提出的實施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有七個方面的指標,包括資本和杠杆、資產負債、流動性、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等。目前的這些宏觀審慎管理措施,能滿足維護金融穩定和防範金融風險的需要嗎?

  周小川:它覆蓋了當前的主要關切,但對未來的發展來說,應該說還是不夠的。宏觀審慎管理措施還面臨很多挑戰,包括受制於監管協調等因素,而且,必要的信息和統計數據也尚不充足,而這些信息和數據恰恰是開展宏觀審慎評估和制定宏觀審慎政策的基礎。

  另一方面,要強調宏觀審慎政策與金融監管的協同性,防止出現缺乏溝通、政策叠加或政策背離的情況,進而影響調控的效果。宏觀審慎政策也需要有效的執行機制,防止協調成本過高。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的創新和發展還有所滯後。新調控手段的補充沒有跟上,導致實施宏觀調控和維護金融穩定的有效性還不夠強大。

  問:如此看來,宏觀審慎體系建設與金融監管改革配合得好才能事半功倍?

  周小川:總的來說,宏觀審慎能夠彌補原有金融管理體制的缺陷。在傳統的金融管理體制中,貨幣政策主要是盯著物價穩定,但是即使CPI基本穩定,金融市場、資產價格的波動也可能很大;而金融監管的重點是保持個體機構的穩健,但是個體穩健並不等於整體穩健,金融規則的順周期性、個體風險的傳染性還可能加劇整體的不穩定,引發系統性風險甚至金融危機。

  過去,在宏觀貨幣政策和微觀審慎監管之間,存在怎麼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空白,這就需要宏觀審慎政策來填補。所以,新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應該是有利於強化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數字人民幣還有多遠?

  問:1月20日人民銀行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提出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周小川:央行其實很早就開始研究數字貨幣了。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貨幣從來都是伴隨著技術進步、經濟活動發展而演化的,從早期的實物貨幣、商品貨幣到後來的信用貨幣,都是適應人類商業社會發展的自然選擇。作為上一代的貨幣,紙幣技術含量低,從安全、成本等角度看,被新技術、新產品取代是大勢所趨。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球範圍內支付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的建立,對於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都是十分必要的。

  怎麼取代呢?有幾個思路:一種是模仿紙幣,比如紙幣之間的交易是匿名的,數字貨幣也想做成匿名的,這就促成了它的技術選擇。但是紙幣之所以匿名,最初並不是有意設計的,而是沒有別的技術能保證大量小額交易的方便。當然也有人認為,未來的數字貨幣交易也是匿名更好,因為假設政府是有可能有失誤的,則私人的財富和財富運用的隱私要絕對保護。

  從央行的角度來看,未來的數字貨幣要盡最大努力保護私人隱私,但是社會安全和秩序也是重要的,萬一遇到違法犯罪問題還是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也就是說,要在保護隱私和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兩種動機和之間平衡點的掌握也使得技術選擇上的傾向不一樣。

  問:對數字貨幣的發行和管理,央行有什麼設想?和現行市場自發出現的數字貨幣有什麼區別?

  周小川: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認可的是央行主導的數字或電子貨幣的構架,跟民間的是可能有區別的。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主要體現這麼幾個原則: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上面提到的,做到保護隱私與維護社會秩序、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的平衡,尤其針對洗錢、恐怖主義等犯罪行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三是要有利於貨幣政策的有效運行和傳導。四是要保留貨幣主權的控制力,數字貨幣是自由可兌換的,同時也是可控的可兌換。為此,我們認為數字貨幣作為法定貨幣必須由央行來發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交易,都應當遵循傳統貨幣與數字貨幣一體化的思路,實施同樣原則的管理。

  問:數字貨幣的推出有時間表嗎?最終是不是要替代紙幣?

  周小川:現在還不能說數字貨幣的時間表。中國人口多、體量太大,像換一版人民幣,小的國家幾個月可以完成,中國則需要約十年。所以數字貨幣和現金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是並行、逐步替代的關係。後期現金的交易成本會慢慢升高,比如過去讓銀行點數大量的硬幣,點不完不下班,也不收費,後來可能就需要收費了,有了激勵機制,大家自然會更多使用數字貨幣,不過兩者仍會在較長期共存。

  問:如果發行數字貨幣,還需要貨幣政策嗎?怎麼執行?

  周小川:我們認為,貨幣生成機制和貨幣供應量是需要調節的。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目前主要是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成本,提高便利性。總體看,央行在設計數字貨幣時會對現有的貨幣政策調控、貨幣的供給和創造機制、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做出充分考慮。

  目前,現鈔的發行和回籠是基於現行“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機構”的二元體系來完成的。數字貨幣的發行與運行仍然應該基於該二元體系完成,但貨幣的運送和保管發生了變化:運送方式從物理運送變成了電子傳送;保存方式從央行的發行庫和銀行機構的業務庫變成了儲存數字貨幣的雲計算空間。最終,數字貨幣發行和回籠的安全程度、效率會極大提高。

  問:數字貨幣如何防偽?如何避免比特幣面臨的“51%攻擊”安全隱患?

  周小川:從表面看,紙幣的防偽要讓消費者易於掌握;從內含看,關鍵性技術是重要的國家秘密,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同樣是如此。我們將運用包括密碼算法在內的多種信息技術手段,來保障數字貨幣的不可偽造性。未來的技術也會有升級換代,我們會提前將技術升級考慮在內,從最初就引入長期演進的發展理念。

  外界討論較多的“51%攻擊”問題,更多是針對比特幣而言,比特幣是不要中央銀行的。對於央行掌控的數字貨幣,會採用一系列的技術手段、機制設計和法律法規,來確保數字貨幣運行體系的安全,一開始就與比特幣的設計思想有區別。

  問:區塊鏈技術最近受熱捧,央行會考慮將區塊鏈技術用於數字貨幣嗎?

  周小川:數字貨幣的技術路線可分為基於賬戶和不基於賬戶兩種,也可分層並用而設法共存。區塊鏈技術是一項可選的技術,其特點是分布式簿記、不基於賬戶,而且無法篡改。如果數字貨幣重點強調保護個人隱私,可選用區塊鏈技術,人民銀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討區塊鏈應用技術,但是到目前為止區塊鏈占用資源還是太多,不管是計算資源還是存儲資源,應對不了現在的交易規模,未來能不能解決,還要看。

  除了區塊鏈技術,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團隊還深入研究了數字貨幣涉及的其他相關技術,比如移動支付、可信可控雲計算、密碼算法、安全芯片等等。我們會與金融界、科技界合作,進一步加大對各種新型創新技術的研究和合理利用,優化完善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的技術框架,並充分預見、及時反應、有效解決在應用推廣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為此,人民銀行殷切希望有關各界大力支持、參與,取得成果,作出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