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香港沉沒是危言聳聽?醒世良言?

http://www.CRNTT.com   2019-12-23 00:09:58  


 
  對於此次示威活動的原始動機,也有人指出絕不能被動亂者“反送中”的不實口號所蒙蔽或愚弄。因為原先特首提交立法會討論的“逃犯條例”,是針對如何解決在香港與台灣之間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能將在台灣殺死同是港人女友的陳同佳以合法途徑遣返台灣受審。所以是“送台”而非“送中”的用意。奇怪的是,竟然有那麼多香港人擔心如果該條例通過之後,自己會有被送返中國大陸(故曰“送中”)的危險。難道是自己犯了見不得人的罪行、或暗藏有滔天犯罪的動機不成?

  由於很多街道被示威者封閉,無辜行人也因遭受無情攻擊而失去安全感,香港日常營業普遍衰落,所以很多評論者,對香港經濟之未來也深表關切;唯持悲觀者居多。但從香港回歸後縱觀來推斷特區的“沉沒”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據我所知,僅有一位作出如此大膽而堅定的悲觀結論。值得我們注意與警惕。

  二、香港“沉沒”有其歷史必然性(?)!

  作出如此大膽而堅定悲觀結論者,是台灣輔仁大學的一位頗享盛名的張大春教授。他的言論經過網上發表;題目就是:《香港沉沒是歷史必然》(以下簡稱“張文”)。他的開場白兩句話 ——“不是香港不行,而是大陸變得太行”以及“香港不是沒有機會,而是錯過了太多機會”——可說刻畫了他整篇論文的慎密思路與分辨邏輯。言簡意賅,當之無愧。以下,我們且將這兩大提綱分別加以簡介,以饗讀者。

  對於香港錯過的機會,張文舉例指出了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的三次努力。第一次,董建華擬定“數碼港”計劃,要發展互聯網科技。其時機正好是“谷歌也就剛在加州的私家車庫誕生;臉書、維特連影子在哪兒都不知道”。論理當時的香港,無論在軟件、技術、人才、資本,都是“秒殺大陸”。可是結果呢? 數碼港被搞成了“房地產開發”。

  第二次,董建華又提出“矽港”計劃。引來台積電出身的張汝京想在香港搞晶片製造。沒想到香港人“以‘炒地皮、炒樓價’理由,上街遊行、堅決反對”。結果,張汝京被上海邀請,在上海成立了個“中芯國際”。現在“是中國最大、世界第四大的晶片製造商”。

  第三次,董特首提出了“中藥港”的計劃。可是雖然香港有很好的條件,包括深厚科研體系與龐大的生物科研人員,但竟然因資金短缺,導至無疾而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