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香港沉沒是危言聳聽?醒世良言?

http://www.CRNTT.com   2019-12-23 00:09:58  


 
  三、香港人口組成複雜、對中國之認同與政治傾向大有差異

  一般人(包括人口學專家)提起人口組成(demographics),能想到的多半是人口密度、種族構成、生育率多少、人均壽命長短與移民結構等項目。但我所想到的不是這些,而是考慮到香港人口(包括不同輩份)來自不同的政治環境與遭遇、甚或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由於各種異樣出身來源,因而對於中國的認同或意識形態的選擇,彼此大有差異,錯綜複雜。故港人之間,甚難凝聚。而如果我們企圖以這個角度來劃分香港人口的組成,似乎無法尋找到可靠的統計資料來作科學的界定。因此我們祇能靠大膽的假定來做揣摸的分類,企圖給香港人口組成劃出一個模擬的圖案。

  因而想起最近一次討論香港的論壇上,某老先生以自己是數代港人背景作了一個膾炙人口的分析與推斷。據某老的估計,香港的人口,如以政治取向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組別:

  第一組,是當初(英人剛來時代)香港漁村本地早先祖輩所遺留下來的後代。到現今這一輩港人的政治信念是:心有中國(“偏中”),但不一定對目前共產中國友善(“非友共”);如果要他們在香港與中國間揀選其一,他們選擇香港的傾向會很高(偏港甚於偏中)。

  第二組,是1949年隨國民黨撤離大陸但滯留港島而未移居台灣的一代(與他們的後代);這些人的政治傾向,主要是反共。

  第三組,是文革期間由大陸逃來香港避難的一批;他們雖然偏中但不友共,甚至反共。

  第四組,是越戰完畢以後由東南亞人群(多數是越南華僑)遷來香港求生的移民;他們沒有對中國的認同,但卻下意識地反共。

  第五組,則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的富族(與富二代)。他們中間很多都有將新獲得的財富挪到香港作保存之用心。所以他們的心態也可說是:偏港甚於偏中;而且也不一定友共。

  第六組,是其他“雜牌部隊”,來自不同地方與背景;也有各自移居香港的不同動機與理由。他們之間,很多人的政治傾向,極難揣測。但可以用既不偏中又不一定友共、也不一定友港來形容;但他們很可能憑直覺感受行事。如果出現有大夥發起反抗政府的群眾,他們很可能會不假思索地投入攪渾。孟子所謂“無恆產,則無恒心”,大致可以形容這些人的心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