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追求統一 孫文思想核心

http://www.CRNTT.com   2020-11-29 00:01:49  


 
  三、孫中山先生是台灣社會難以消除的不朽的精神信仰

  在近代以來的政治人物中,沒有人能像孫中山先生一樣得到海峽兩岸的共同敬仰,也沒有人能像孫中山一樣得到台灣社會藍綠的共同推崇。中國共產黨推崇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⑬台灣社會則仍然維繫著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將孫中山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傳統,在重要場合懸掛“國父遺照”。

  長期以來,國民黨當局曾把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作為“立國精神”,稱作“國父遺教”,三民主義是台灣地區中學生和大專院校學生必修的科目,也是台灣地區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及公職人員考試的科目之一。但是隨著台灣社會政治的變遷,主張“台獨建國”的民進黨日益壯大。民進黨和島內其他分裂主義勢力把國民黨當局看作“外來政權”,在意識形態上有意識地拋棄孫中山先生的理論,批評三民主義教育是“黨化教育”。1990年7月,台灣當局教育部門決定將大學“國父思想”課程以“憲法與立國精神”取代,並改必修為選修。經過1995年“司法院大法官會議”的解釋,“憲法與立國精神”改為民主與法治等“通識課程”,大專院校的三民主義教育走入歷史。2000年台灣高校廢除三民主義入學考試。2004年,台灣教育部門修改高中課程綱要,將三民主義、公民與現代社會減並為“公民與社會”一科,台灣地區的中學終於廢除了“三民主義”的相關課程。台灣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改革有意把1945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歷史”列為“中國史”,當作“外國歷史”,孫中山也成了“外國人”。台灣高校入學考試、官方的公務和技術人員考試也不再考“三民主義”或“國父遺教”。甚至孫中山是不是“中華民國國父”的問題在島內引起爭議。

  孫中山作為一種政治象徵,涉及台灣社會的“國家認同”和統獨分歧,已經成為島內政治鬥爭的工具和對象。台灣泛藍陣營的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仍以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自居,把孫中山先生當作共同的偶像、共同的精神領袖,把“三民主義”當作泛藍合作的意識形態基礎。民進黨人雖然內心不甘願,但是出於執政的實際需要,面對現實,當選公職後也必須依法面對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宣誓就職。藍綠兩大陣營都曾在選舉中利用孫中山的政治影響製作選舉文宣。陳水扁陣營在2000年參選“總統”的過程中,曾利用孫中山先生的意識形態影響製作文宣廣告,讓孫中山戴上扁帽,出面“肯定”阿扁“幹得不錯”,意圖緩和外省族群對他的嚴重的排斥心理。2004年11月,陳水扁面對島內關於“國父是誰”的爭議,不得不公開宣示:“孫中山就是國父”,“大家都看到了,我背後就掛著國父遺像,還有‘國旗’,這就代表一切,不必扭曲,不必抹黑。”⑭

  2004年12月,台灣第六屆“立委”選舉過程中,國民黨也打起了“孫中山牌”,他們在投票當天的12月11日的《中國時報》上登了大幅政治廣告,把孫中山的像登出來,以孫中山的口氣表示:“如果要我繼續當國父,今天一定要投票!投‘中華民國’一票!”選舉結果,泛藍過半,國民黨比第五屆多出11席,12月13日,國民黨又在《中國時報》登出整版廣告,同樣是孫中山的頭像,表示:“謝謝你們讓我繼續當國父,讓我們繼續為‘中華民國’打拼!中國國民黨感謝您。”2020年6月份,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回應輿論有關“大綠、小綠”的質疑時表示:“當初國父革命是基於推動三民主義中民有、民治、民享的民本理念,以人民為本的理念,這是國民黨最根本的核心價值,找回這個核心價值是今天最重要的改革初衷。”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