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中美將“差異再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20-12-25 00:01:45  


 
  從形象比擬的角度,中美關係在貿易戰格局下呈現出四種有所差異又相互關聯的隱喻模式:

  其一,修昔底德陷阱模式。艾利森的這一隱喻具有非常形象化和歷史化的衝擊力,在學界和輿論場域成功製造了“熱點”效應,吸引了眾多無論具體立場如何的知識分子甚至政治家來蹭熱點,競相表達立場和存在感。但這一隱喻似是而非,並不確切,因為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描述的是雅典和斯巴達對抗這樣的希臘文明的“內戰”現象,而中美對抗則不能簡單歸於同一文明的內戰,而更像是撒母耳·亨廷頓所謂的“文明衝突”。艾利森的模型衹是簡單移用西方自身歷史經驗,缺乏文明間的橫向比較和互動理解,因而衹具有形式化和比擬性的表面分析意義。

  其二,G2與中美(Chimerica)共治模式。這也是一種關於未來中美關係的想像結構,基於對中美實力接近後如何和平相處的創造性設計,有點類似美國為“主”,中國為“副”。中國越來越多承擔美國卸載的全球治理責任和沉重的秩序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中國民族復興和參與全球治理的國家虛榮心。但這一隱喻模式一方面很難為美國所和平接受,因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說服中國接受,因為中國不願意在自身未充分發展及權利未充分得到肯定的條件下就以虛榮名義承擔過重的全球治理責任,過大消耗國力,並可能與美國一起成為眾矢之的。中國希望以自身的道路和節奏走一條獨立自主的全球化道路,可以慢一點,但需要穩健和安全。

  其三,藤樹關係模式。這是中國戰略學界某些學者提出的隱喻模式,以自然生態的共存演化模式推演中美的可能關聯式結構,以美國為全球化的樹幹,堅挺而有序,是周邊元素的坐標和成長依託,恰似一個全球共同體中的“霸主”;而中國屬於後發的攀附者,是一種纏繞在樹幹上的“藤”。在通常情況下的藤樹共生是雙贏的,但隨著樹幹的營養枯竭和生命力衰退,以及藤的自我成長和自我挺拔之生命意志的展現,藤樹關係開始產生緊張,樹感到安全威脅而急切希望甩掉藤,但藤卻以柔性纏繞方式不斷延遲雙方的脫鉤,爭取最大化的發展機遇。藤樹關係通常會經歷“攀附”、“競爭”和“超越”三個階段,目前的中美關係處於從“攀附”向“競爭”轉型的發展階段,因而充滿高風險和不確定性。這種關係模式非常形象和生動,也包含了中國應對美國剛性脫鉤的理性智慧。

  其四,半脫鉤模式。這是美國戰略學者在其分析報告中提出的模式,中國部分學者加以改造使用,應用於描述和分析中美逐步脫鉤與對抗的過程狀態。這一模式具有較強的描述功能,且有助於中美雙方理解彼此的動態關係和風險狀態。在這一進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點包括但不限於“一國兩制”香港平台的半塌陷狀態、台灣牌與兩岸關係的“僵屍”狀態、高科技領域的嚴格封鎖、美國盟友體系的兩面派立場及金融安全危機與系統化風險等等。筆者在進一步的思考中將使用“軟脫鉤”的概念以確立中國為主體和主場的戰略思維架構。

  這四種關於中美關係的隱喻模式並非完全成熟的理論模型和分析框架,而是一個大致具有一定解釋力和理論化前景的思考方向,值得我們在深入研究中美關係時借用來激發理論想像力和作為成熟理論的可參考起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