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政治對立及消除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22-02-03 00:09:20  


 
  《告台灣同胞書》呼籲,早日結束兩岸同胞之間音訊不通、往來斷絕的局面,實現自由往來。橫亘在台灣海峽的人為藩籬終於被打破,兩岸人民往來由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開始,由少到多,由單向到雙向,逐漸發展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社會各界大交流格局。《告台灣同胞書》指出,台灣和大陸在經濟上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希望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進行經濟交流。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領域逐步拓展,規模持續擴大,層次日益提高,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後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實現,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和實施,為兩岸經濟合作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於戒嚴時代結束前率先在台北宣布成立。並分別於1988年4月、1990年10月、1991年8月和10月通過了《四一七主權獨立決議文》、《一00七台灣主權決議文》、“台灣憲法草案”和“台獨黨綱”,逐步由以國民黨為對手的在野“反對黨”蛻變成“台獨黨”,大肆從事“台獨”分裂活動。李登輝於1988年至2000年間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及國民黨主席,在其任內推行“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和“凍省”等一系列“憲政改革”,使得“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國土、國號、國民的範圍等與國家認同有關的問題都成為被質疑的對象,並鼓吹“台獨”,修改“台獨”課綱,提出“兩國論”,使統“獨”對抗迅速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導致兩岸關係惡化。在2000年3月台灣“大選”中,由於國民黨內部分裂,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以39.3%的選票當選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從而使民進黨從在野黨變成了“執政黨”。此後8年,陳水扁當局搞“烽火外交”、修改“台獨”課綱、“去中國化”等一系列“台獨”活動,推動“台獨”活動升級,謀求“法理台獨”。2008年,馬英九代表國民黨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由於馬英九奉行“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不從事“台獨”,但卻放任“台獨”行徑,不追求“統一”,同時反對“統一”言行,例如,馬英九對“台獨”不僅沒有進行撥亂反正,而且基本延續了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與“台獨”課綱,由此造成了台灣年輕一代“史觀”扭曲及對於“中國認同”的流失。馬英九當局在反“台獨”上採取消極不作為的態度,給予了島內“台獨”勢力積極作為的空間。2016年,蔡英文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採取以堅持“維持現狀”掩蓋其不承認“九二共識”、推行柔性“台獨”政策、倚美聯日對抗大陸、推行“新南向”以減少對大陸的依賴等一系列策略從事“台獨”分裂活動,對兩岸關係造成重大影響。綜上所述,統“獨”對抗已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

  (二)兩岸綜合實力對比消長變化中,大陸已占有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

  兩岸經濟實力對比日益懸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期李登輝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台灣GDP一度達大陸GDP的41%,兩岸經濟實力最為接近;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效果日益顯現,雙方力量對比此消彼長之勢漸顯,差距逐漸拉大。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員陳水扁執政8年,台灣與大陸經濟實力對比呈現斷崖式下跌,到陳水扁下台時的2008年,台灣GDP僅相當於大陸的9.1%,由於兩岸經濟實力極為懸殊,加上大陸軍事實力加速發展,因此,民進黨雖然主張“台獨”,卻不敢推進法理“台獨”,陳水扁也祇能哀嘆“‘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2008年,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在台灣執政,兩岸實力對比繼續向大陸傾斜,到2014年,台灣的GDP已經不到大陸的5%。2020年,台灣GDP折合人民幣大約4.6萬億,大陸GDP總量為101.6萬億,台灣的GDP占大陸的4.5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