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中評月刊:一百年 新時代黃埔精神現實意義 | |
http://www.CRNTT.com 2024-09-05 00:00:50 |
正因為黃埔軍校學生的政治和軍事素質都很高,才使“校軍”(主要由黃埔學生擔任各級軍官的軍隊)形成了很強的戰鬥力,湧現出一大批高水平的軍事人才。在平定廣州商團叛亂、第一次東征再回師廣州平定楊劉叛亂、第二次東征、北伐等戰鬥中,以黃埔師生為骨幹的“校軍”在實戰中經受血與火的考驗,以陣亡師生531人、負傷408人的英勇和壯烈,⑪打出了黃埔軍校的凜然軍威和赫赫聲名,書寫了中華民族復興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可以說,戰場是黃埔軍校的一個“特色課堂”,既讓黃埔學生學到的軍事理論知識得以實際應用,還可以學到課堂、操場學不到的東西,同時又讓黃埔師生經受了實戰鍛煉和考驗,戰場變成了考場,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也是黃埔軍校辦學的主要經驗所在。另外,犧牲的同學就埋在教室外面,從教室裡就能看到自己同學的墳墓,這也是激勵黃埔同學努力學習、苦練殺敵本領的最直接而又殘酷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黃埔軍校的戰鬥力之所以很強,與中國共產黨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從黃埔軍校建校伊始至大革命失敗時,在黃埔軍校工作、學習過的共產黨員有名有姓的就有780多人,估計黃埔軍校的共產黨人在千人以上。共產黨人積極參加黃埔建校、建軍,在課堂、操場和戰場上,起著先鋒、表率作用,為東征、北伐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北伐實現全國統一是孫中山生前最大的心願,也是實現他的政治主張的重要依托。孫中山一生中先後發起四次北伐,分別是1912年、1918年、1922年和1924年,目的就是要打倒軍閥,實現全國統一。孫中山1924年9月組織最後一次北伐並在《北伐宣言》中宣稱:“此戰之目的,不僅在覆滅曹吳,尤在曹吳覆滅之後,永無同樣繼起之人,以繼續反革命之惡勢力。換言之,此戰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⑫遺憾的是,孫中山至死也未能實現國家統一。 黃埔軍校最出彩的功績就是在國共合作下,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黃埔師生是北伐的重要力量,在各軍中發揮了先鋒模範骨幹作用,湧現出大量的勇敢無畏的優秀黃埔學生,他們血灑疆場,壯烈犧牲。據不完全統計,1300多名黃埔師生在北伐戰爭中慷慨捐軀。其中,黃埔一期生曹淵、蔣先雲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