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中評月刊:閩台高等教育融合路徑 | |
http://www.CRNTT.com 2024-09-22 00:00:56 |
在身份認同上,隨著台生在福建高校就讀時間的延長、與大陸師生互動的增多,以及對大陸社會文化認知的發展,體現學生主體價值、超越“我群”和“他群”群際邊界的文化身份——“學習者”開始出場。越來越多台生認識到自己的根本任務是學習,逐漸將自身放置在“學習者”的主體身份下重新建立和維持各種互動關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身份認同不斷強化,並成為多數台生融入大陸教育、調合兩岸教育文化差異的有效策略。⑬就台籍教師而言,福建高校真正較大規模引進台籍教師始於2018年之後,迄今不足十年時間。不管是高校用人方,還是台籍教師,對於閩台兩地差異化的教師聘用體制、教育價值觀念、教學科研管理等的瞭解和適應尚處在磨合階段,部分台籍教師不可避免地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尤其是在科研適應和專業成長上存在一定困難,進而影響到其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有效投入,甚至影響到其職業認同的提升。 四、推進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若干路徑 從“教育共同體”著手,深度挖掘閩台高等教育共有的責任意識和利益意識,以閩台高校作為構建教育共同體的起點,以完善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制度為重點,以助推閩台高等教育高質量、特色化發展為目標,最大限度激發閩台高校、師生、團體和個人參與融合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漸進式推進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進程,是實現閩台高等教育互利共贏、築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政策,加速教育要素雙向流動。在《意見》引領下,出台一系列規範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專項行動計劃。優先出台“台灣地區學生來大陸高校就讀辦法”“大陸高校台籍教師管理條例”“兩岸學術交流實施要點”“兩岸合作辦學管理辦法”“兩岸產學合作管理辦法”“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實施細則”等,實現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規範化和透明化。實施“閩台青少年學生短期交流專項資助計劃”“閩台高校聯合培養產業碩博士專項計劃”“閩台高校教育人員交流專項計劃”“兩岸數字教育發展行動計劃”“閩台高等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專項計劃”等專項行動計劃,加速閩台高等教育核心要素的雙向流動。 二是搭建兩岸高校聯盟,設立產學研用合作平台。借鑒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建設經驗,以專項資助方式引導閩台高校基於現有學科基礎和發展目標,設立高新技術合作聯盟、海洋科技創新聯盟、醫藥科技與公共衛生聯盟、智慧校園聯盟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聯盟,在聯盟成員內開展資源共享、學生交流交換、專項賽事、科技合作和交流培訓等工作。以貼息、補息、專項獎勵、向企業優先提供優秀人才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引導兩岸及國際知名企業,與閩台高校聯合設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平台,在學校或企業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引進台灣高等技職院校的優質課程和實務教學經驗,加強閩台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產業碩博士生的力度,聯手設立兩岸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