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與傳播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4-10-10 00:15:47  


 
  唐宋之時是福建造神運動的高峰期,三平祖師與清水祖師在這個時期被神化,有其共同點,一是兩位祖師公生前是佛教高僧,圓寂後仍感應靈驗,受百姓尊崇神化,並得到朝廷的認可與敕封。二是兩位祖師公都精通醫術,積極救死扶傷、祛除瘟疫。閩南氣候濕熱多有瘟疫,百姓缺醫少藥,祖師公治病祛瘟是大善之舉,深受百姓愛戴。三是兩位祖師公都慈悲為懷,濟世利人:三平地處深山尚未開化,三平祖師傳授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房舍水利,改善百姓生活;清水祖師一生修路造橋,多植竹木,造福百姓。四是兩位祖師公均有祈雨靈驗之神跡,具有“雨神”的職能。閩南歷史上多次酷旱以致生靈塗炭,祖師公祈雨潤澤,功德無量。

  二、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傳播

  祖師公文化信仰最初在閩南流傳,並通過兩種方式外傳,一是隨著靈應廣傳,各地信眾爭相崇奉,從祖庭分爐建寺;二是隨著閩南人的遷移步伐向外傳播。南宋時期,福建社會環境相對穩定,人口持續增長,而北方戰亂頻仍,大量北方人湧入福建。因生存資源匱乏,閩南人開始外遷,祖師公文化信仰隨之播遷,先是輻射周邊,繼而傳播到台港澳及東南亞等地,演變成閩粵、台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民間重要信仰。傳播的路線大致有兩條,均影響深遠而廣泛:

  (一)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的傳播

  閩南背山面海,閩台一水之隔,歷史上關係密切,閩南人為求生機,最先跨越海道複雜的台灣海峽,向海洋開拓生存空間。海路艱險、前途未卜,閩南人將隨身攜帶的神像或香火包作為精神支柱,平安登陸後更堅信是神明的庇護,定居後就在家供奉,若得騰達便建寺廟答謝。

  自宋代起就不斷有閩南人移居台灣。明中葉,漳州月港興起成為中國海外貿易主要口岸,大量的閩南人入台灣墾荒或經商。明崇禎十三年(1640)福建大旱,數萬名饑民入台墾荒。明末清初閩南人又數次大規模移居台灣,僅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實行的招募政策就引進二十餘萬人,其中不乏閩南人。鄭成功帶到台灣的軍隊中亦多為泉漳籍人,這些移民也把“祖師公”香火、神像帶到了台灣。施琅平定台海後,對安溪人多有眷顧,大量安溪人攜眷渡台。早期台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人所墾,安溪人聚族而居,祖師公信仰特別虔誠。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廈門成為渡台口岸,因政治上的統一,兩岸往來密切,大批的閩南人通過廈門港遷入台灣,參與到台灣的開發與建設中。清乾隆中期後,清政府“海禁”政策破產,移民日增。此後百餘年,因社會動蕩,大批閩南人為避兵禍或為謀生路赴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