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 
中美從破冰到建交 13當事人親歷

http://www.CRNTT.com   2009-01-01 00:09:49  


   
  果然,幾個月後,中國釋放了以“間諜罪”被關押了12年的美國天主教詹姆斯.華理柱主教。不久,“比華沙會談更適於秘密交換意見的渠道”——借助於葉海亞.汗的巴基斯坦渠道和齊奧塞斯庫的羅馬尼亞渠道已經開始頗有成效而不為人知地工作起來。

  雖然沒有直接的溝通,但當時雙方心有默契地你來我往,很快就有了一個重大的結果——乒乓球外交事件。美國乒乓球隊意外地得到中國的訪問邀請,又很高規格地在人民大會堂得到周恩來的接見。

  前駐英大使、外交部首任駐港特派員馬毓真當時在外交部新聞司新聞處工作,他在接受採訪時回憶,得知美國代表隊要來,出於職業敏感,他馬上與處裡的一位同事一起打一份報告,提出邀請美國記者隨代表團一起來採訪,“考慮到這麼重要的事情,得在世界上、在美國有影響才行”。馬毓真沒想到,幾天後就得到了周恩來同意的批複。與此同時,外交部也開始陸陸續續接到美國新聞界的採訪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幾十年都沒來過啊,也不能太多,最後決定批一個電視組、一個文字記者、一個通訊社”。於是NBC、ABC、CBS電視台,《紐約時報》,美聯社最終成了幸運的入選者,而《紐約時報》派來的記者德裡早在重慶時就採訪過周總理。在馬毓真看來,這一次也是為尼克松訪華做新聞接待預演,而尼克松訪華的大新聞,就是他陪同新聞司司長陳楚一同宣布的。後來很多美國記者在回憶文章裡都提到了一個個子不高、總是充滿笑容的友善的馬先生。

  也是在1971年,馬毓真所在的新聞司接到總理指示,要求給他安排見美國的大記者——馬毓真後來悟出這是總理在為中美關係的突破做輿論準備。“我們陸續報總理批准,請來了幾個大人物”,第一位被邀請的,是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詹姆斯.萊斯頓。

  “那時候來北京還是很難的,美國人如果要到中國來,得通過加拿大大使館才能拿到簽證。也沒有直飛北京的飛機,只能在香港降落,從羅湖口岸入境。”新聞司對萊斯頓的來訪格外重視,“我們派了一個副處長去接他,還帶了個翻譯”。可就在此時,馬毓真突然接到上面的通知:萊斯頓到北京的日子要推後。

  萊斯頓是7月8日到的廣州,接到通知後,馬毓真馬上告訴在廣州的同事,讓萊斯頓先在廣州多待幾天,“別急著飛北京,拖,拖到10號再坐火車”。萊斯頓表示抗議,要求立即飛赴北京,與周恩來會談,並不知情的中方人員也只能盡職地拖住萊斯頓。

  萊斯頓到北京的第二天,新聞司司長陳楚讓馬毓真跟他一起到國際俱樂部,邀請萊斯頓吃飯,“陳楚參加了基辛格的秘密接待,總理就指示他告訴萊斯頓,基辛格訪華、中美之間決定尼克松訪華。總理請他來就是要告訴他這個爆炸性的大消息的,給他個大禮物”。時至今日,馬毓真在接受採訪時還清楚地記得萊斯頓的表情:“他當時就愣在那了,半天沒說出話來。”晚上萊斯頓連夜就寫消息,那時候中國的通訊條件很落後,由翻譯帶他坐車到西單電報大樓,一直到凌晨1點才打出來交給報務員。

  不知是否因為近在咫尺卻錯過消息而懊惱,回來沒多久,萊斯頓把已經睡著了的翻譯叫醒,告知自己肚子疼、發高燒。原來萊斯頓急性闌尾炎發作,中方工作人員將他送到反帝醫院(即協和醫院,尼克松訪華後又改為首都醫院)做了手術。萊斯頓後來在回憶裡說:基辛格訪華的消息,既震動了他,也震動了闌尾。

  過家鼎大使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當時在外交部有一個專門小組主導與美國的秘密商談,屬於絕密級,“我、冀朝鑄和唐聞生是前方小組的成員,收電報、發電報直接給總理,領導人寫好的中文我們馬上翻譯成英文發過去;後方由黃華、喬冠華、章文晉‘坐鎮’,直接向周總理匯報”。基辛格來華之事,就是在一次又一次通過第三方的往來電文中一步一步落實的,“不過這些電文都沒有談具體方式”。

  棋逢對手

  1971年7月9日12點15分,飛機準時降落在南苑機場。葉劍英、黃華、熊向輝、韓叙等已早早等候在此。當時站在葉帥旁邊為他做翻譯的冀朝鑄現在回憶當時依然很激動。9歲到美國、21歲才回國的冀朝鑄被周恩來稱為“洋娃娃”,“上次見到美國人還是在朝鮮戰場的美軍戰俘。”38年後,冀朝鑄樂呵呵地說。說起來,他要接待的基辛格是他的哈佛校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