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美國人的中國觀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8:34:35  


 
當中國因素進入美國百姓生活

  布什認爲蘇聯說的多,做的少,中國正好相反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當日出版的《時代》周刊以“一個嶄新中國的憧憬”爲標題,選取鄧小平爲年度人物,“(改革開放)這是一項浩大、冒險而前無古人的工程。”這家雜志寫道,“改變10億人的生活軌迹,領導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擺脫教條和與世隔絕,跟上20世紀末的脚步,過上正常的生活,這怎麽可能不是前無古人呢?”

  “這裏的每一個人都非常支持他(鄧),支持中國,因爲他開啓了中國的經濟改革,美國人認爲,事情當時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中國問題專家、克林頓時期的對華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說。

  作爲這句話相對應的表達,王立說,“1980年代確實是中美關係的黃金時期,一個原因是美國對中國抱有幻想,它希望中國成爲社會主義國家的‘領頭羊’,以爲改革開放將引導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社會。”

  《時代》周刊的封面傳達了這種“浪漫”的情緒,1984年4月,里根訪華前夕,《時代》刊出《中國的新面孔:里根將看到什麽》的文章,封面上,一個中國青年站在長城上,小心翼翼地拿著一瓶可口可樂;1985年9月23日,鄧小平再次登上封面,配以通欄大標題:漸漸擺脫馬克思。

  1980年以後美國即進入里根時代。“里根對于外交事務幷非沒有自己的思想,”《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以略帶戲謔的口吻寫道,“他的許多想法都來自他觀看和參演的電影,在他眼中的世界裏,美國率領的正義之師與蘇聯這個‘邪惡帝國’進行著你死我活的較量……”“1984年4月,里根訪問中國,中國人以其特有的方式特別殷勤地款待他,此後他們再也沒有因他而感到苦惱,他對此次旅行受到的接待非常滿意,在離開中國時,他對中國的生活方式抱有一種比事先可能認爲的更加樂觀的看法。”

  1985年年初,王立就任中國駐美使館政治參贊。“那時候關係確實好,它(美國)信任中國,也不怎麽挑毛病……當時最支持發展中美關係的是情報部門,CIA在中國的新疆、內蒙資助我們建情報站,他們也需要加强對蘇情報,還有好幾個合作項目,像‘殲8改’、魚雷什麽的。”

  事實上,從1985年到1988年,每年聖誕前夕,副總統布什都會應中國大使韓叙之邀,前往中國大使官邸共度聖誕。1987年12月23日,布什一到韓旭家就喊:“這次我們全家都到齊啦!”美國客人與中方人員握手、擁抱,氣氛很是熱烈,王立記得,韓旭大使與布什聊起戈爾巴喬夫訪美的情况,布什回答,他認爲蘇聯說得多,做得少,與中國的情况正好相反。

  1989年2月25日,作爲總統的布什訪華,當他們的車隊經過天安門時,路兩旁聚集了成千上萬的人群,有人向布什夫婦揮手致意,布什停車,與民衆握手。王立說,這情景讓布什夫婦極爲感動。當年6月“政治風波”後,中國與西方的關係降至冰點,美國也出現“中國速亡論”,4月剛剛離任的前駐華大使洛德發表文章稱,現在不必與中國恢復正常關係,而應當越過現政權,與未來更加開明的新政權打交道。而布什對此則持慎重態度,王立在《美國駐華大使傳奇》一書中寫道,1989年下半年,布什在一批經過選擇的記者和國會議員的吹風會上說:“……看起來轟轟烈烈……由于缺少廣泛的社會基礎,它不可能代替現存的領導……任何魯莽的行動都可能把中國推向蘇聯的手中。”

  王立1977年曾與楊潔篪等陪同布什夫婦游覽長江三峽。1989年年底,王立被派往芝加哥任總領事,布什還委托美國新任駐華大使李潔明告訴他,他仍記得當時王立先生所念的李白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政治學教授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在考察了181個美國人對中國和印度的印象之後說,局勢是由社會力量形成的,但政策制定者對有關人們的印象,確實占有某些地位,只不過這是什麽樣的地位必須通過每一個特定的例子來研究。不過,隨著東歐變天和蘇聯解體,中國戰略地位下降,形勢比人强,布什任內中美關係幷未走出萬重山來。

  不滿于美國對華政策的反復,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1992年發表《非敵非友:1990年代的對華政策》說,美國人在試圖走出一套誤解的觀念的同時,又常常用另一套新的誤解來取代原來的偏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