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鄒恒甫:警惕經濟民族主義抬頭

http://www.CRNTT.com   2009-03-21 08:47:05  


 
  此外,斯密還指出,在本國以耗費很大的費用生產國外價格低廉的產品是荒謬的,應該重視國際間的分工,按照國家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來參與國際貿易。所以斯密認為重商主義在總體上是完全不可取的,必須開展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問世時,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起點,機械化導致的產能過剩需要自由市場,同時也需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廉價原材料。斯密的政策建議在一段時期成為英國乃至其他資本國家的施政准則。

  在《國富論》問世半個多世紀以後,以李斯特(Friedrich List)為代表的德國重商主義者指責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思想實際是為英國利益服務的,在當時幾乎粉碎了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理想。李斯特認為亞當•斯密提倡自由貿易的前提是“統一的世界聯盟和持久的和平已經存在”,而這一假設前提是根本錯誤的,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還為時尚早。

  李斯特指責亞當•斯密從他所處的已經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現實出發,把全面的自由貿易看作是在各個國家之間合理分配勞動和資源的天然制度,顯然是在為英國的利益代言,完全沒有考慮到當時的德國和其他分裂和落後國家的利益。李斯特主張在德國實行關稅保護制度,不要把“唯利是圖”的自由貿易原則當作政策准則,并提出“經濟發展階段說”來為其保護貿易提供理論根據。

  李斯特對《國富論》的強烈批判,有其自身的特定背景。李斯特所處的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但當時的德國還是一個由許多個大大小小的邦國組成的分裂國家,各個邦國之間的貿易都還存在關稅,直到1871“鐵血宰相”俾斯麥(Bismarck)領導普魯士完成德國歷史第一次正真意義上的統一,才結束這種四分五裂的局面。當時的德國和英國相比,在工農業的各個方面都落後很多,此時如果與英國等發達國家實行自由貿易,必然是不利於德國的產業發展的。因此,李斯特事實上是站在民族主義和國家利益的基礎上,猛烈地抨擊了亞當•斯密所倡導的經濟自由主義。

  1500—1945年的約450年間,世界經歷了一個戰爭的多發期,大小戰爭此起彼伏,世界霸權不斷交迭,包括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在這一期間內發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大國爭霸接力賽”中,似乎隱藏著一個重要的規律,那就是,誰控制了貿易的主動權并積累了貿易順差,誰就掌握了金銀的儲備,也就掌握了武器,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