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美元注水 全球新災難

http://www.CRNTT.com   2009-04-08 08:02:32  


 
  當然,人民幣適度升值,對中國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如對出口不利。但必須看到,這一輪出口下滑和1997年的情況完全不同。那時,中國商品出口受阻源於亞洲各國貨幣的大幅貶值。但那時發達經濟體的需求還在,只要政府加大出口退稅的力度,想辦法讓出口商品便宜一些,中國出口還是可以取得一些優勢。但現在,全球所有經濟體的所有需求都在下降,商品便宜會刺激需求增加嗎?恐怕不行。至少,通過人民幣貶值和提高出口退稅的手段,對出口的刺激作用邊際效率很低,遠不及1997年。

  選擇合適且優勢的貿易政策

  “穿”,尤其是那些被冠以“低端消費品”的“穿”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服裝、鞋類方向已經積累了大量產能。有人認為,這樣的產能應該淘汰或轉移至勞動力更為廉價國家,比如越南。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我們該淘汰的只是“高污染、高能耗、破壞資源”的所謂“兩高一資”的產能,而對於輕紡工業那些“勞動密集型” 的低端消費品產能,不僅不能向國外轉移或淘汰,反而需要特殊的保護性措施和有效地產業強化。縱觀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一些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他們都是在歷史的某一時期,控制了某種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比如:糧食、石油、貨幣等。

  所以,中國擁有巨大的、人類生活必需品的產能,這恰恰是中國工業最大的優勢,也是中國就業市場穩定的基礎,更是中國工業利於不敗之地的基本保障。看看統計數據,此次金融危機過程中,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的中國出口商品就是服裝、鞋類。其他一些高檔商品、機電產品或生產裝備——這種經濟困難時期可買可不買的出口商品,無論怎樣刺激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的出口商品有許多是高端消費品,所以這場金融危機一來,出口萎縮遠比中國嚴重;法國也一樣,藝術品出口幾乎停滯了。

  其實,對於低端消費品,關鍵不是利潤太低,而是利潤被國際大渠道商和零售商拿走了,沒有留在中國人手裡。所以,中國政府該做的是:借金融危機之勢,幫助中國企業向產業鏈的下游——國際市場的批發、零售環節拓展。比如,鼓勵輕紡工業龍頭企業境外開店,鼓勵大型商業企業境外收購零售終端等等。還有,用所有可能的優惠政策和各種可用的手段、哪怕是行政手段,加大產業整合力度,提高行業集中度,避免競相殺價,兄弟相殘。當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讓歐美在零售業放行中國企業,更是中國政府的立場、企業的權利。

  金融危機,是災難也是機遇。全球新的貨幣體系的構建、經濟秩序的調整無疑是一場大搏弈,也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一場空前的較量。發展中國家必須在國際貨幣體系的角逐中獲得勝券,實現責任與話語權對等、權力與義務的平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