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馬英九新政這一年 兩岸關係任重道遠

http://www.CRNTT.com   2009-05-31 10:22:51  


 
  但另一方面,馬許諾的“633”競選口號,亦即經濟成長率6%、失業率3%、國民所得3萬美元,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更已成爲明日黃花。早在去年8月4日,馬在接受外國報紙訪問時就已改弦更張,認爲“633”要到2016年才可能兌現。儘管開放了陸客來台,但因陳水扁執政8年期間令島內經濟積弊日重,儘管馬氏新政用心不少,但短期之內經濟仍難見明顯起色。

  而在政治層面,藍綠陣營的攻訐和分歧有增無减,臺灣行之經年的惡質政治文化仍在繼續。陳水扁大審雖然已進入司法程序,但仍有能力通過絕食和喊話影響綠營和臺灣政局,而特偵組偵辦的二次金改案、外交機密案却無任何進展,關鍵人物陳致中未予收押,“禦醫”黃芳彥潜逃美國,4個多月却未予通緝,檢察總長陳聰明成爲衆矢之的,被指“通風報信”、“吃案縱放”,而宣稱“不沾鍋”的馬英九沒有任何宣示動作,更增加選民的疏離與憤怒。

  承載著臺灣人民的期待,馬英九政府一年前的開局氣勢如虹,爲什麽幾乎在沒有蜜月期的情况下就焦頭爛額?這一年的治理困境,是新手上路的必然,還是領導能力有限的宿命?形象清新的馬英九,是否有能力給臺灣帶來真正的改變?已上正軌的兩岸關係,下一站將駛向哪里?

  馬英九改變了什麽?

  馬英九政府蜜月期的結束,可以說源于任命賴幸媛爲陸委會主委。當初吳伯雄從大局出發,勸退了多名戰功顯赫的角逐者,幷開導說只要大選獲勝,大家都有用武之地。可以說,國民黨贏回政權,許多人等著分一杯羹。但大選之後,馬幷沒有把陸委會主委這樣重要的職位留給國民黨人,也沒有把“行政院長”留給黨內大佬江丙坤,而是任命了曾任東吳大學校長的劉兆玄。

  此後,馬英九推行“黨政分離”路綫,重大人事安排與决策不與黨內高層及黨籍“立委”協商溝通,這激起國民黨內的强烈不滿甚至公開對抗。在“立院”占絕對優勢的泛藍“立委”否决了馬英九提名的“監察院副院長”沈富雄等4人、迫使“考試院長”提名人張俊彥退出“立法院”審查程序,重創馬英九聲望。

  馬英九之所以這樣做,臺灣知名評論員南方朔認爲,這是“明星”心理在作祟:馬英九把自己當成明星,而明星往往不在意已有的“粉絲”,而更操心誰還沒有擁戴他。所以,他的目光很快從支持他的721萬人移開,轉到了反對他的500萬人頭上,還美其名曰“擴大社會共識基礎”。

  而從馬英九的成長經歷看,幼承庭訓,留學返台後,仕途一路順遂,晚近更成爲鎂光燈前的熠熠巨星,馬英九很努力讓自己成爲大家所想要看到、習慣看到的“馬英九”:維持標準笑容,跑步游泳,永遠對人彬彬有禮,應對進退不慍不火,談吐條理清晰。他追求完美,害怕遭到否定和批評,最後,完美變成了他的束縛,泛藍陣營認爲他吃裏扒外,泛綠則得了便宜也不感謝,演變到後來,他想要把一些綠官換掉也都會被說成是政治清算。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徐青也認爲,馬英九人格上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有弱點,也就不能體諒別人的缺點,少了雍容大度,也不習慣“海納百川”,幕僚團隊同質性高,造成領導格局上的瓶頸。

  馬英九大量起用的前政務官與學者,國民黨立委蘇起和其胞弟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蘇永欽、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高朗、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金溥聰、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國民黨副主席關中、詹春柏及党秘書長吳敦義等,絕大多數是充滿理想色彩、個性溫和的學者,而且最重要的是“不沾鍋”,與實際政治環境有很大的距離,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期。而同質性高的結果就是思考邏輯跟觀念太接近,想法單一,缺乏激蕩與創意,形同“一人决策”。因此,劉兆玄“內閣”號稱“老手上路”,但應對突發事件緩慢,政策反復多變,諸多官員發言不當,多次釀成巨大風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