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谷歌事件 還會繼續發酵

http://www.CRNTT.com   2010-01-27 11:26:48  


“谷歌”如果飛離中國大陸會失去大量“穀物”
  中評社香港1月27日訊/“關於谷歌是否退出中國市場的問題,原本純屬事涉中國法律的商業糾紛,但卻由於美國政府的介入並呈現日益升級之勢,以致谷歌事件正在成為美中博弈的政治籌碼之一。”《大公報》今天登出邱波的文章“谷歌事件還會繼續發酵”,對此作出分析。文章內容如下: 

  雖然希拉里在最新的有關互聯網自由的演說中指責中國和其他國家限制使用互聯網並設置其他電子障礙來阻撓信息自由流動,但由於谷歌CEO施密特在發布其最新財報時公開表示谷歌仍希望能留在中國,因此未來路向還處於不確定狀態。可以預言,倘使谷歌前後不一的表態完全基於商業目的,那麼,人們就可以對谷歌繼續留在中國的前景保持樂觀心態;然而,倘使媒體報道的“谷歌威脅退出中國前,公司首席執行官曾與希拉里舉行餐會”之相關消息確有其事,那麼,也就意味著雙方的政治角力必將繼續發酵並最終發展到全面對抗的局面。

       中國已成美遏制對象

  由此所構成的問題便是:谷歌退出中國的決定會付諸實施嗎?坦率而言,在中國網民已達3.8億並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國家的情況下,谷歌退出中國的決定是商業利益的體現嗎?情況很清楚,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暗示,將沒有一家企業願意承受如此深重的巨額損失。事實上,正因為無法捨棄中國的龐大市場,所以谷歌才會在強硬表態之後又開始鋪墊轉圜餘地。雖然人們目前尚難以準確展望谷歌在中國的未來走向,但有一點卻可以確認,即“如果有人幻想中國會改變政策讓民眾無限制地接觸反動、淫穢圖片等內容,這純粹是無稽之談”(此乃美國Mashable網站的聲音),從而也就令谷歌退出與否成為政治或商業的風向標。

  其實,觀察一個業已引發廣泛關注的重大事件的深層原委和未來走向,就絕不可局限於或政治或經濟的範疇,甚至也不局限於雙邊領域。倘使對中美這兩個極端重要而複雜國家的摩擦僅作出現象層面的解讀,那麼,則不僅歷史曾經發生過的尼克松到未建交的中國訪問的驚人表現應該成為謎團,人們甚至也無法理解今天的對台售武事件會在中國保有上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的背景下得以進行的情境。事實上,問題的複雜性局限於美中雙邊領域。只要感受一下美蘇兩國曾是二戰期間的盟友卻於戰後變成敵手,或者感受一下堅強的美日聯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卻發生激烈的經濟博弈並最終導致日本遭遇“失去十年”的重挫經歷,人們就完全有理由對谷歌事件可能存在的特性與路向作出既深刻而又廣泛的揭示與推測。

           人權爭議因谷歌升級

  人們應該記得,當希拉里首次以國務卿身份訪問中國的前夕,媒體曾經揣測過所謂的人權問題,因為民主黨一直熱衷人權議題。然而,最終結果卻令相關揣測淪為笑柄。其實,情態如此呈現實乃順理成章。事態很清楚,那時的美國正在遭遇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而較之於所熱衷的人權議題,經濟復甦問題顯然更重要。這便是希拉里滑過人權議題的緣由所在。然而,雖然今天的美國經濟依然不穩定,但畢竟度過了“自由落體式”的階段,而從相互比較方面來說,中國經濟在全球衰退的情況下卻能實現自身的快速復甦,其優異表現顯然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就如同當年搞垮盟友日本的情形一樣,美國更需要對中國這個最強勁對手實施阻礙甚至破壞。而根據英國人以阿克毛事件為引信而再起“炮艦外交”的喧囂,或者根據西媒近些年又開始鼓噪曾經的所謂“黃禍論”之惡毒言辭,世人則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判定,即希望阻遏甚至搞垮中國的國家並不只是美國,其追隨者將會很多。

  假使沒有論者可以駁斥筆者的上述結論性剖析,那麼,有關谷歌是否會退出中國的未來走向問題,便可輕易作出預測,即,谷歌不會退出中國。這不僅是因為現實的商業利益不可能捨棄,更主要的戰略目的是,利用谷歌與中國政府的激烈對抗而更利於其就人權議題引發全方位博弈。正因為筆者並不認為谷歌會真正地退出中國,而美國就“信息自由流動”議題而展開的相關爭論還將繼續升級。因此筆者認為,谷歌事件僅僅是就相關路向而啟動了特定閥門而已。事實上,隨著美國政府基本戰略目標的遞次演進,曾經表達不追隨谷歌行為的微軟等互聯網美國公司是否也步其後塵,實際上是不難估測的。人們必須意識到,維護國家基本戰略的企業並不局限於中國。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愛國企業應該都有同樣的主旨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