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特色“諾獎”如何走向國際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12:08:21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與夫人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訊/季羨林一去,中國文壇似乎寂靜了許多,在一個集體性呼喚大師的時代,我們究竟如何是好,而作家們又何去何從呢?作家二月河先生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應該設立國家級的文學大獎,也可以說是有中國特色的“諾貝爾”文學獎。國家應該用這種重獎的形式,表達對原始創作的尊重。據說由此可以讓作家們煥發創作熱情。(3月9日 中國網)

  許多國人一見到“諾貝爾”三字,難免大動肝火。但是我看設立屬於中國自己的文學大獎並不是什麼“垃圾建議”。不僅如此,這還是很有必要的一項舉措。但是在建立“國家最高文學獎”之前,筆者有個疑問:我們這個國家文學獎究竟要如何走出國門,成為中國特色的“諾貝爾”文學獎?

  建立一個國家最高文學何其容易,但是要建成中國特色的“諾貝爾”又何其難!容易是因為我們文化界的優勢就是可以“集中力量”,文化部一紙文書,作協一聲號召,電視台一宣傳(當然最好是請中央電視台前來助陣)作家們就開始“排排坐”,大家一唱一和,就“生米煮成熟飯”了。難就難在如何讓全國人接受、承認,如何進一步贏得國際的認可?

  想想評獎的時候各位作家擠的頭破血汗,削尖了腦袋往裡面鑽,僅是為以後在自己書上印上一個“XX屆國家最高文學獎獲得者XX”這樣恰淺薄的目的就覺得悲哀。而且如果沒有別人的認可,我們搞出這麼些名堂來有什麼意思?那樣不就是以前說的“關起門來搞建設“嗎?有人說,外國在評“諾貝爾”的時候歧視咱們,我們不和他們搞“混搭”。這種思維無疑是盲目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