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防經濟大起落 實現經濟結構戰略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0-04-16 08:03:15  


要通過系統性的政策設計與有效的執行力來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轉型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訊/貨幣政策走向之所以舉棋難定,是因為貨幣政策不得不考慮去年超大規模刺激措施的後續效應。無論是力主盡早退出的激進觀點還是適度寬鬆政策的延續,其實都繞不過宏觀調控的“蹺蹺板”。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貴文章認為,政府應在出台相關重大決策時保持冷靜的頭腦與適當的“超脫”,通過系統性的政策設計與有效的執行力來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轉型,防止中國經濟出現大的起落。

  文章分析,為什麼駕馭中國經濟就像坐“蹺蹺板”,稍微用點力就會大起大落?也許,宏觀調控作為世界級命題,從來就是要折磨著無數中外財經高官神經的。不過,當應對經濟危機真的成為各國的頭等大事時,從工具價值角度來看,中國自2008年底啟動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措施無疑是相當成功的,也為全球經濟復甦作出貢獻,因此廣受認可。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當時對危機的反應力度是否有那麼一點過頭了?

  眾所周知,中國並非危機的起源地,也不是受危機衝擊最嚴重的國家,但動員力舉世無匹的中國為應對危機而出台的財政政策力度顯然不輸任何國家,貨幣政策也是相當寬鬆。已有數據證明,中國財政刺激資金占GDP的比重遠超美英等危機中心國。昔日傲慢的英國以及作為當世經濟“一哥”的美國,也許會異常羨慕中國在短短一年之內就放出了9.6萬億元的貸款。但我們應當明白:超大規模刺激政策,實施容易退出難。

  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規模即將邁上5萬億美元台階的巨型經濟體來說,如果不能建立一種能使經濟保持持續活力的增長機制,不能有效解決長期積累的矛盾,在經濟困難時期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來“熱啟動”,只會使業已失衡的經濟平添更大的轉型成本。已有人在擔心,在天量信貸投放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繼續執行既有貨幣政策可能導致經濟失衡加劇、資產價格泡沫膨脹以及令人擔憂的通脹可能再度抬頭。一如官方普遍承認的,去年中國經濟企穩回升主要依賴投資拉動和政策支撐,企業內生動力與活力皆不足。例如,去年國民經濟增長8.7%,而來自投資的貢獻率就高達8個百分點。而今年一季度經濟形勢的好轉,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投資拉動和政策支撐。難怪負責工業經濟運行的李榮融就格外擔心:如果刺激政策退出,經濟增長很可能就會掉下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