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汪輝專訪:不回應是坦蕩面對學術批判

http://www.CRNTT.com   2010-08-02 13:56:44  


 
“抄襲門”第二波高潮

  6月初,“抄襲門”隨著海外學者的介入進入第二波高潮,事態進一步升級,要求清華大學針對汪輝“抄襲事件”進行調查,以及反對成立調查委員會的兩個陣營,以公開信形式對峙,一場牽扯國內外學界的爭論從汪輝是否抄襲的問題上引爆。

  美國華裔學者、中國現代思想史專家林毓生6月初到中國參加學術交流期間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對“抄襲事件”做出了又一次重磅火力的批評。

  他引用王彬彬文章的指控,指汪輝博士論文有些地方“確實可以說是抄襲”,如果不成立“汪輝涉嫌抄襲調查委員會”(之後要根據鑒定的確實證據作出停薪、停職或撤職的決定),清華大學校長應該下台。
 
  不太久後,60多名國內學者連署清華大學要求成立調查委員會,聯署信7月7日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而與之對陣的,是90多名海外學者、汪輝的作品譯者與學術合作者聯署清華,表示他們當中每位譯者都檢查並且複查了他們翻譯過的、長達30年時間跨度中的汪輝著作所採用的大量參考書目的注釋,“無論根據多寬泛的抄襲定義”,沒有一人發現有任何剽竊的現象。

  海外學者聯署信的突出態度,是“聲援正在被大衆傳媒攻擊的汪輝教授”,海外學者聯署信的發起人、美國萊斯大學歷史系教授白露(Tani E. Barlow)和紐約大學歷史系與東亞研究副教授卡爾(Rebecca Karl)接受本報電郵訪問時表示,他們從3月開始關注汪輝被指抄襲的問題,他們以及其他學者連續收到指控汪輝的匿名信,到後來林毓生的介入,引起他們對事件的狐疑。

  卡爾表示,他們原來並不願意在公開媒體上討論這個問題,信早已在6月上旬郵寄給清華大學,後來信的內容洩露了出去,他們才決定將信完全公開。她也表示譴責媒體“在冷靜的學術討論上造成敵對氛圍的作用”,也譴責由激烈爭議所引發的、不斷針對汪輝以及其他人的敵意。

  實際上,林毓生6月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也提到了中國學術界的分裂現象。他說,中國的知識分子在80年代中漸漸形成要走向憲政民主的基本共識:“但很不幸,政治力量影響下,知識界在90年代分裂了,有的人繼續走這種路,但有的就覺得西方也腐化,也有利益團體,不一定接受西方的憲政民主,新左派汪輝公開說毛澤東時代民主才是真民主,已經是非常嚴重的分裂。”(專訪問答及相關人物回應刊下頁)

  作為學者,我反對學術不端行為,也倡導學者應該遵循基本的學術規範。因此作為當事人,在面對學術批評和指控的時候,最坦蕩的態度就是平心面對學術界的評判。學術共同體的判斷是最終的,個人辯解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如果有錯就得承認,如果舉報不實,學術界也會有公論。(北京特派員韓咏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