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汪輝專訪:不回應是坦蕩面對學術批判

http://www.CRNTT.com   2010-08-02 13:56:44  


 
  中國學者的公開信公布兩天後,由近百名海外學者聯名寫給清華大學校長的信在網絡發表,“聲援正在被大衆傳媒攻擊的汪輝教授”。領銜者為9名汪輝著作的譯者,簽名學者來自美國、澳洲、日本、德國、英國等國高校及研究機構,其中也包括把後現代理論引入中國的啓蒙人物、杜克大學文學批評教授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也有多名香港和台灣學者參與其中。這些學者稱在汪輝的著作中沒有發現任何剽竊現象。

  而隨著著名學者朱學勤也被指“論文剽竊”,論爭範圍擴大,越來越像一場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互別苗頭”。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就出現了自由主義與新左派思潮的論爭。兩派學者的論爭早已超出純學術領域,在年輕知識分子中延續,各自擁有一定的輿論陣地和民意支持。自由派和新左派的影響也日漸深入政治和社會文化等空間,話語權的爭奪益發激烈。

  在一波波來自個人、學術圈、媒體、博客等千差萬別的反應中,爭議也好,論辯也好,已經漸漸超出事件本身,延伸為思想界的一次激辯,也是近年來中國學界諸多光怪陸離現象和思想變遷的一種現實觀照。有趣的是,跟2001年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後引發中國內部的思想論爭相比,這次“汪輝事件”,涉入的不僅僅是中國兩派的知識分子,還包括了香港、台灣學者,以及諸多在海外從事中國文學和社會研究的華人學者以及西方學者。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近十年來,外部學界、尤其是海外華人學者對中國的思想論爭、制度與規範的確立,具備了更多參與介入的意願和資本,而不僅僅是外圍的看客。這得益於多年來與中國學術界交流與熟知程度提升,也顯示出中國思想的變革在國際學術界關注度和研究者不斷增加的趨勢。

  近兩百名學者,組成了兩個陣營,對立的原因非常複雜,肯定有拘囿於各自利益的訴求和矛盾,但衆多意見領袖彰顯態度的方式與做法,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思想和社會的走向。

  不過,在發表意見、參與紛爭的近百名海外學者之中,沒有出現新加坡學者的聲音,無論是文學還是社會領域。當然,這裡面可能有囿於人際關系或其他不便出聲的因素,也可能是缺少與這些圈子的聯接點。這或許也反映出一種新加坡的立場:對中國的事務保持關注,往來頻繁,卻鮮少介入富爭議性的事件。雖然政治與學術應有分野、性質不同,但不介入成為一種比較舒服的方式,也可能是習慣使然吧。(作者為聯合早報編輯組副主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