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我們為什麼不“相信”聖元

http://www.CRNTT.com   2010-08-17 09:46:46  


2008年9月23日,伊利、蒙牛的兩款產品在菲律賓抽查的30種乳制品樣品中,三聚氰胺檢驗為陽性。毒奶粉醜聞爆出後,全球引發了一場針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信心危機。
 
  選擇性接受的結果:“聖元奶粉門”從傳聞變新聞 
 
  “三鹿事件”後,中國乳品行業遭遇了極大的名譽危機——這成了公眾對中國乳製品的“刻板印象”。因此,當“聖元奶粉門”被曝光時,幾乎所有人都第一時間選擇了接受。 
 
  “聖元奶粉含激素並會導致性早熟”本來只是武漢幾名家長的質疑(傳聞),在乳品“原罪”的土壤之上,加上專家的推波助瀾促使投訴無門的家長憤怒地轉向了媒體。“聖元事件”與此前同類事件的邏輯極為雷同,並符合衛生領域消費者受侵害的典型特征,於是在媒體的“追究”之下,作為一個新版“三鹿事件”迅速被傳播。 
 
  關鍵點:分析邏輯缺失,造成信息第一層“誤傳” 
 
  “聖元奶粉含激素並會導致性早熟”從一個出自專家之口的傳聞演化為新聞,後來通過傳播又讓更多的“性早熟”患兒父母信奉了這一觀點。如果衛生部公布的結果經過反覆證明為正確的話,那麼,這個從傳聞到新聞的過程實際上形成了第一層“誤傳”,而避免這種“誤傳”的方法正是我們看待問題的邏輯。 
 
  公允地說作為普通的社會成員,大部分人都無法輕易對科學結論的真假作出判斷。但正如科普作者袁越指出,判斷一個科學論斷是否合理,我們需要的,其實只是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