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我們為什麼不“相信”聖元

http://www.CRNTT.com   2010-08-17 09:46:46  


2010年的“聖元奶粉門”就像翻版“三鹿奶粉門”一樣,深深地再次刺痛中國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經。
 
“聖元奶粉門”升華的載體:非理性看待企業行為 
 
  中國奶企有“原罪”,聖元公關澄清都是錯 
 
  時至今天,雖然各方對於“奶粉含激素並會導致性早熟”的判斷依然存疑,作為企業的聖元卻成了信譽破產的中國奶業不折不扣的受害者。自事件首次被傳播之日起,頂多算得上“問題企業”的聖元無論是進行危機公關抑或表示配合衛生部調查,都引來強烈的質疑。日前網絡流傳的一紙難以查證的“聖元公關文案”,讓“中國企業的公關能力”迅速成了負面詞匯。

  關鍵點:公眾對企業行為的情緒化解讀 
 
  繼三鹿奶粉事件之後,聖元奶粉成了被貼上“不安全”標簽的奶業的最新代名詞。值得警惕的是,這一次耗時僅約為10天。縱觀歷史,在一個不被看好的行業裡,優秀的企業替劣質企業買單的例子並不罕見。而在我們尚且無法證明聖元奶粉是否“無罪”之前,帶著“有色眼鏡”分析企業行為,只能讓本來就模糊的事實愈發難以辨認。 
 
“聖元奶粉門”背後:難除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官方調查報告未能平息爭論,科學結論無處“尋根” 
 
  “聖元奶粉門”被曝不久,衛生部就介入調查,隨後衛生部調查結果稱湖北3嬰幼兒乳房早發育為臨床常見病例,與食用聖元乳粉無關,與方舟子等專業領域人士較早前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然而,雖然公權力部門的“出面認證”,但“聖元奶粉中所含的激素非罪魁禍首”的結論似乎只能說服一部分人。 
 
  一方面,在科普基礎薄弱的條件下,與生動的新聞報道相比,陌生的科學用語說服力明顯出現弱勢。另一方面,在被沉渣泛起的惡性衛生事件弄得“臭名昭著”的乳品行業裡,“黑心企業”和“問題奶粉”的天然聯繫,又讓本該具有權威性的認證顯得蒼白無力。 
 
  關鍵點:法治和市場的缺失,讓信任從質疑中流走 
 
  沒有人願意輕易相信聖元奶粉是安全的,儘管它通過了科學檢測,儘管公權力部門已介入調查。這裡,缺乏專業基礎的誤判和傳播,卻並不能承擔所有責任。中國奶業那些難以讓人放心的安全記錄、以及 “三鹿事件”後奶業信譽瀕臨破產的事實,公眾產生質疑合情合理。 
 
  更值得考究的是,被破壞信譽為何未能隨著“毒奶粉”的責任方被判刑、行業標準的逐漸建立而得到恢復?乳品行業和相關主管部門是否為之盡力?一旦法治和市場化的精神缺位,信任自然無從談起。公眾對乳品行業的信任,自然也只能在一次次事件中隨著質疑流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