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千呼萬喚,未經潤色的溥儀自傳面世

http://www.CRNTT.com   2011-01-28 14:05:29  


 
認罪書前的一段熱情導游

  《我的前半生》正式面世後,馬上引起轟動。李文達找到陳荒煤,在陳的支持下,北影准備拍攝溥儀的電影,謝鐵驪當導演,趙丹出演溥儀。後來電影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夭折。

  千錘百煉出來的“定本”、“全本”的確文筆好很多。但偏偏有人對這個版本不滿意。歷史學者朱宗震就認為“全本”“對於廣大普通讀者來說,在知識、教訓、審美、價值觀方面,是一本很好的書”,但是“但對於以求真為目的的專業歷史工作者來說,它在文史專家們的指指點點下,在捉刀人的潤色之下,或許不一定完全符合溥儀本人的思想境界。我們從書中看到革命價值觀的高度連貫一致,恐怕不是溥儀所能達到的水平。因此,作為專業歷史工作者,更願意讀讀那本質實一點的油印本。”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學者王學泰批評“定本”略輸文采,他還通過史料說明溥儀早年是一位具有相當文學創作能力的人。我想王學泰心中的“文采”與六十年代公認的“文采”應該有不同的內涵。他也許會覺得“灰皮本”中“正在那金鞭三響,金鐘玉罄齊鳴,雲鑼鼉鼓鏗鏘叠奏……”這樣的句子是有文采的,但溥儀的文采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的需要了,“全本”中將一切個人感悟淡化,將個人私事與記憶故事化、評書化的功夫哪里是溥儀想學就學得來的呢?

  曾經,李淑賢對丈夫溥儀來了客人不會待客有些不滿,溥儀1959年出獄,1967年去世,只做了8年的普通人,他沒有學會端茶倒水,同樣,他也不會給讀者來一段生龍活虎的評書選段。但他有他自己的拿手好戲—在“灰皮本”開篇,有一段被專家認為很奇怪的北京“導游”:“我們就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北邊的景山公園正門前下車,開始我們的觀光游覽吧!”“我們走進這座景山公園的正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景山。”“現在請再從這座三重檐綠琉璃瓦亭子里,從那蒼鬆古柏的淡煙輕霧中,俯瞰一下我們人民的首都,六億人民的心臟—偉大北京城的概貌吧!”

  也許除了講述者自己,誰都想得到這位入戲很深、熱情洋溢的“導游”,其實就是這里曾經的主人。他此刻作為罪犯在認罪,但不是作為罪犯在指認犯罪現場,昔日皇帝的化身正悄悄潛入他叙述的語調,而他自己卻渾然不覺……

  (記者 曾園 2011-01-27 03:24:45 時代周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