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的改革需要“給力”

http://www.CRNTT.com   2011-02-08 09:19:49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去年10月在京舉行,這次會議最重要議程是審議“十二五”規劃建議稿。
  中評社北京2月8日訊/近年來,“給力”已經成為中國大陸的一個流行詞。人們喜歡這個新詞,不僅是因為其相當形象,而且能夠直接表達人們想說的意思;很顯然,這些年裡,儘管客觀的情況要求中國加快改革的步伐,但各種跡象表明,中國的改革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難。換句話說,改革需要“給力”。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登載新加坡國大東亞所所長鄭永年文章“中國的改革需要‘給力’”,對此進行探討:

  “給力”於改革是任何一個社會都會面臨的一個老問題。一個社會的制度都是該社會特定階段的產物。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制度的變革就不可避免;而制度變革的根源就是改革。任何制度如果不能加以及時改革,久而久之就會累積起很多問題,最終發展到革命的程度。歷史地看,很多革命都是改革不能“給力”的結局。改革是最理性的選擇,但因為不能“給力”或者“給力”不夠,最終釀成了誰也不想看到的革命。

  這個局面實際上就是現在阿拉伯世界正在發生的政治局面。這些國家在去過的數十年裡,也有過相當輝煌的建設成就;但是一套制度建立起來之後,執政者就想“坐享天年”,不思改革,更不“給力”於改革,讓制度落後於客觀環境的變化。同時,經濟的發展成果越來越聚集於少數社會群體,主要是既得利益,社會分化嚴重。這樣就造成了兩個極其分裂的世界,一個是富人的世界,一個是“非富人”的世界。富人享受著經濟發展的成果,因為財富越積越多,他們根本意識不到“非富人”世界的不滿。而“非富人”的世界整天希望執政者改革,也一直呼籲著改革,希望一個比較公正的社會出現,但富人哪裡能夠體會得到“非富人”的心情。既然執政者沒有改革,而社會越來越不公正,“非富人”世界最終選擇了自己“給力”自己的道路,那就是革命。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印度尼西亞所發生的一切,也是最近的另外一個例子。

  如果說改革是國家與社會、政府和人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革命就是這兩者間的惡性互動。很簡單,一旦發生革命的形勢,暴力就變得不可避免。要避免革命形勢的形成,就必須“給力”於改革。

放權讓利“給力”社會

  如何“給力”於改革呢?這還是要從國家與社會、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來說。簡單地說,國家與社會、政府與人民,兩者要互相“給力”,任何一方缺少了另一方,都難以“給力”。在任何社會,處於中間層的既得利益都很難成為改革的動力。中國唐朝的柳宗元早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在皇帝、大戶和民之間,要推進改革,皇帝和民必須互相“給力”,才能克服“大戶”(即中間層或者既得利益)的阻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