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重建社會道德須從根子入手

http://www.CRNTT.com   2011-04-20 08:19:44  


 
  面對這樣的現實,有人主張從傳統倫理文化中尋找重建道德的精神資源。更直接地說,即是試圖從孔孟之道、儒家倫理中獲得救贖現代社會道德危機的藥方。這樣的路徑不能說毫無用處,卻不能治本。要求每個個體民衆內省自身,在人性深入自我修煉,於解決當下的道德滑坡難題,作用有限。緣由在於,這個主張沒能把握住今日道德問題之源。

  造成近年來社會道德日益滑坡的主要原因,概有多種,包括官德的不彰、法治的脆弱,以及社會建設的“跛腿”,等等。也就是說,論及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問題,不能就道德談道德,而須從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大環境中看道德。有好的政府、好的法治、好的社會,方能有好的社會道德的土壤。

  官德問題的一個重要體現,乃是形勢相當嚴峻的腐敗現象。當下腐敗“窩案”頻發,“裸官”數量驚人——官場生態不佳,對社會道德的衝擊可想而知。在“官本位”思想仍有廣闊市場的今天,腐敗案例的大量曝光,各級腐敗官員的前赴後繼,刺激著社會神經。所謂上行下效,絕非空穴來風。

  官德問題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公權力的難受約束。一些擁有權力者為所欲為,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盛行,既得利益階層想方設法一再固化並擴大其利益基本盤。如此背景之下,若指望基層講道德、重誠信,確實不是易事。

  同時,中國的法治建設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一個基本的認識是,若法治淪喪,則道德必然無以立足。法治守衛的是社會的底綫正義,如果底綫無法得到保證,那麼,更高層次的道德訴求自會流於空談。

  誠然,近些年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步毋庸置疑,但其中也不乏令人憂心之處。行政權大於司法權情形的存在,導致司法的獨立與公正容易流於形式。一些選擇性執法的現象,凸顯出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是何等艱難之事。不能不說,當前社會道德的滑坡,與法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密切相關。

  在法治要求之外,現代公民意識的建立,亦是社會層面保持道德水準的保證。公民意識中的一個關鍵詞,是權利。堅定地守護自身的合法權利,乃公民意識的充分反映。權利與責任、義務相對應,倘若權利義務對應關系普遍受到尊重,則道德水準的提升就有了必要的前提。

  概言之,道德滑坡是一個社會問題。在這個社會問題的背後,牽涉民主政治、法治,以及社會建設等方方面面。因此,今日的道德問題,不僅僅在於“德”這一個字,更有整個社會生態的問題。要重建社會道德,就須抓住根本問題入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