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人們為何不“放過”郭美美

http://www.CRNTT.com   2011-07-03 09:26:43  


 
人們該不該“人肉”郭美美 
 
  質疑:“圍觀”郭美美已經演變為“多數人的暴力”

  有評論認為,郭美美事件附著的那點所謂的“公共性”早已蕩然無存,倒是一衆網絡看客們曖昧不清的娛樂面孔越加清晰起來。從網絡的不懈話語追殺,到現實的圍追堵截並直入公民隱私領域,如此打著道德旗號的聲討,漸漸異化為肆無忌憚的“多數人暴力”——這是一種娛樂窺私的泛道德暴力。

  與此類似的說法是,人們對郭美美的“群起而攻之”是可怕的“文革遺風”。另外一種相對溫和的觀點是,值得投入衆多輿論資源跟進的,應該是盡力剝離掉私人因素,留存下來的與公共利益有涉的那一部分。在社會多元發展的過程中,個人的炫富行為固然也要收獲社會的負面評價,但只要其財富的來源合法正當,尤其是與公權力、社會公共資源無利益糾纏,便應屬於私域範疇而不受太多幹擾。即便有諸如包養等畸形財富聚集狀態,只要與社會公共利益無涉,也犯不上驚動原本就稀缺的公民圍觀力量。
 
  但是,郭美美的“身份”恰恰是本次事件最為核心的要素

  誠然,在網友們的圍觀中,破解郭美美的網絡相册密碼,又或者公布郭美美的航班信息,的確有“侵犯個人隱私”之嫌。另外,在對郭美美的“人肉搜索”中也的確有對別人的“誤傷”,例如誤認為一名叫“郭子豪”的男子是紅十字副會長的兒子。

  但是,要把“郭美美事件”中的私人因素和公共因素相剝離,卻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因為,郭美美的身份,依然是事件最核心因素,她身上的謎團不解開,公衆的質疑無論如何不會消散。在郭美美的身上,去界定私人和公共因素很難。評論人盛大林就指出,如果郭美美是郭台銘(台灣首富、“富士康”老板)或其他富豪的女兒、媳婦或者情人,她怎麼“炫富”,也不會招致全民“圍觀”。然而,她不僅不是富豪的女兒(至少目前不清楚),而且曾給自己貼上了“紅十字”的標簽。而自從貼上這個標簽的時候起,她就把自己與公共利益聯系了起來,也就是說她被“圍觀”是“自找”的。
 
  “圍觀”郭美美,是在釋放長期被壓抑的權利

  事實上,跟此前那些轟動一時的“人肉搜索”一樣,郭美美事件中,就算“人肉搜索”走向網絡追剿,激起了網絡哄客和道德紅衛兵的別樣激情,也是公衆壓抑已久的群體權利渴求,在網絡上的集體的瘋狂釋放。人肉搜索的失控,正是由於公衆在現實生活中,知情權、監督權、批評權等相關權利極度匱乏,這種權利饑渴鬱寓於內壓抑難忍,卻又長期得不到宣洩。當面對網絡上那些虛虛實實難辨真偽的有悖公序良俗的事件出現時,大家自然不假思索地將之當作一個最佳的發洩通道。與之相對的是,盡管台灣也有人肉搜索,但是人們更多的是對社會公德的監督,而非放在對官員的搜索上,因為那里有很深的“民意代表”的爆料文化土壤和媒體對官員的廣泛監督,也就用不著普通民衆來“人肉”了。

  當然,事實上,在“郭美美事件”中,圍觀群衆更多執著於對公共利益的挖掘,例如,正是因為對郭美美那條删除的說她和紅十字會有商業往來的微博鍥而不舍的追尋,才會挖掘出商業系統紅十字會相似的商業項目。而在網友們挖出這些綫索的時候,記者們又根據這些綫索去進行更加有深度的采訪。事實上,大多數網友是理性的,網絡上的確有很多謠言在傳播,但是一些被澄清了的真相也同樣得到大家的廣泛轉發。
 
  郭美美這三個字,已經和“周老虎”、“李剛”等名字一樣,成為時代性的名詞。當然,不同的是,迄今為止,郭美美的“身世”還是個謎。(2011-07-03騰訊評論今日話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