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新移民改變香港 也將改變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14:33:16  


 
  香港並不是一個對移民包容的社會,甚至有的時候覺得很勢利。如果不能夠說一口純正的廣東話,往往會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到一絲輕蔑,或者是一種疏離。但是,同一時間,只要你算得上是香港上流社會的一員,或者是達官貴人,那麼,即便是廣東話依然帶著鄉音,都不再成為問題。當然,如果只會英文,卻不會廣東話,那更加不是問題。

  這些還是心理上的隔離,對於我來說,更加在意的還是政策上對新移民是否存在歧視。沒有住滿七年無法享受政府綜援,無法申請公屋,沒有投票權,而今年關於六千元的爭論(香港政府決定向每名永久居民派發6000元港幣,但有本土團體反對向新移民派發福利),更讓人擔心,政府是不是在帶頭進行族群的分化,把不滿七年的非永久居民從這個社會割裂出來,因為在還富於民的派錢方法上,應該還有更好的選擇。比如用退稅的方法,或者把這筆錢,全部投放在改善政府的福利措施上面,讓急需要幫助的低下層人士直接受惠。

  不過政府不是第一次這樣做,1999年關於是否放開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來港的爭論,特區政府提出了167萬這個數字,嚇怕了不少香港人,因為根據香港政府的描述,當如此多人一下子湧入香港的時候,香港的福利、住房等體系,就會面臨崩潰。遺憾的是,對於政府的一面之詞,媒體沒有太多的質疑。

  媒體對於新移民抱不友善的態度,同樣不是現在的事情。從1980年代的影視作品,開始大量出現歧視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內容,在媒體上關於新移民的報道,讓香港人,不管是土生土長,還是老移民,都開始對這個族群產生一個標簽化的印象:懶惰,依賴政府。

  每年的會考,如果有新移民學生取得了好成績,很多時候會成為新聞,因為這樣的學生,會成為新移民上進的一個正面範例,似乎很勵志。但是在我看來,其實這也正是在反映媒體骨子里面的一種假設,那就是新移民學生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太不容易,因為大部分的新移民學生,跟不上香港的課程,在學校的表現普遍比較糟糕,而這些表現優異的學生,只不過是少數的異類。但現實是不是這樣?這樣的假設是不是有數據的支持?是不是在報道這些學生的時候,放開他們身上的新移民標簽?

  加入到公共進程中

  新移民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受到歧視,並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甚至在中國內地不同地域之間,都會看到,而且注定不會消失。而現在,經濟競爭的因素更加成為主因,在人們看到自己發展的機會變少,或者經濟環境變差,競爭開始激烈的時候,很容易把這些剛來的外來者,視為自己最直接的威脅,這樣的情形,更多會出現在那些剛剛上岸的人身上,人們對於那些正準備上岸的人總是更加不留情,所以在歧視新移民上,很多剛剛從新移民成為老移民的人群,往往更不寬容。

  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的政策是否會對某個族群歧視,政府的政策是否會導致族群的撕裂,更需要被關注。

  就拿這些日子大家關注的內地孕婦到港產子的問題,現在香港出現的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只要在香港產子,孩子自然是香港永久居民,但是如果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內地人,這些人群卻往往要為生孩子的問題而煩惱,這是因為,這個群體中,很多屬於低收入人群,他們無法像那些主動選擇在香港產子的內地夫妻那樣,負擔私立醫院的醫療費,而公立醫院一刀切向他們收取相當於私家醫院的收費,讓這筆費用,成為他們的沉重負擔。如果看數字的話,2010 年香港一共有8.8萬個嬰兒出生,當中7%是由港人內地妻子所生,但有3.2萬名嬰兒的父母都是內地人,政府的一刀切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政策,是不是歧視港人的內地妻子?

  不過,在批評社會不包容、媒體不客觀的時候,新移民這個群體,是不是可以主動地做一些事情,來慢慢改變人們的這種負面印象?來發出更多自己的聲音?

  忽然想到了新加坡,剛剛過去的選舉,新移民的表現,讓媒體還有社會,開始關注到他們這個原本總是在政治議題上保持沉默的群體。他們的參與,也開始改變一些人對於新移民的刻板印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