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融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2-01-12 09:31:57  


中國金融不能很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現在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了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訊/“制度設計和行政力量使得社會資本難以流向那些創造了主要社會財富和就業的民營中小企業,那麼這些社會資本也就只能自我循環和‘以錢炒錢’。想要真正有效地推動金融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最需要做的是改變視金融為國有經濟輸血脫困工具的錯誤觀念,還原其社會資源配置平台的定位。”南方網今日登載資深媒體人陳季冰的評論文章“金融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全文如下: 

  規格甚高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於上周召開,延續了年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其主題落在了所謂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上,預計這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

  由於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每隔四年才召開一次,其自然引發了市場的強烈關注和期待。不過,從溫家寶總理在會議上提出的八項部署——內容涉及金融機構改革、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建設、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完善等諸多方面——來看,本次會議並未釋放出重大改革行動的信號。此前業界和媒體普遍關注的成立金融國資委、推進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的具體路線圖,均未出現在議題中。我們還注意到,新華社1月8日援引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話明確說,目前不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太好時機。 

  當然,會議提出的要建立統一債市、提振股市信心、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以及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等,仍不失為重要亮點。我們看到,受會議上總理講話的提振,本周股市已經連續兩天收漲超過2%,這反過來也再次凸顯了中國資本市場“政策市”的無奈本質。 

  依照我個人的有限學識,金融本身作為一種虛擬經濟(基本特點是“以錢生錢”),其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市場是社會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一個平台,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能夠引導社會上龐大、分散和無序的資本自動流向那些最有效率的產業和企業,從而產出最大的生產力。然而,正如我們接下來會談到的,這一機制的有效實現,靠的並不是宣傳教育和行政命令。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最大成就,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我們成功地自我造就成為“世界工廠”。這個名稱本身即說明,我們的成功仰賴的是堅實的實體經濟。而肇始於2008年夏並蔓延至今的本輪全球金融海嘯,正是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西方金融市場過度杠杆化導致的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的必然結果,這理所當然地促使中國政府引以為戒;同時反觀國內,近年來充斥於各投資市場——其中尤以樓市最為典型——的投機氛圍亦足以警示人們反思金融泡沫化和實體經濟空心化之害。因此,用溫家寶總理的話來說,必須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