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文物造假產業鏈:專家與文物販子聯合騙買主

http://www.CRNTT.com   2012-04-09 14:00:41  


 
以假亂真的烏龍事件

  那一年,潘家園市場突然瘋了。唐三彩剛剛燒好,連作舊都不用,一到市場所有人都在搶。

  在南石山村,這是一個被津津樂道的故事,也是一個至今不斷被爭奪的故事。

  高水旺說自己是故事的當事人。而在鄰近村莊,有個叫高小飛的村民,專門製作北魏陶俑,他的支持者說,他才是真正的生產者。張二孬說,其實他當時也在做。

  1994年,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上出現了一批陶俑。在這之前,有北魏大墓被盜的傳言,也有小浪底挖出文物的傳說。專家鑒定這批為真品北魏陶俑,國家級博物館撥款進行了“搶購性收購”。“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買了兩次,中國歷史博物館花了八十萬,故宮花了十萬。”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曾經在央視回憶。

  但東西卻越收越多。最後經過調查,這些“北魏陶俑”,出自南石山村。

  高水旺說,當時是有人讓他按照圖紙訂做的。

  高小飛回憶起當時,說那時候是他們的好時光。一個陶俑,兩三萬也能賣出去。

  張二孬還記得當時的盛況。潘家園市場突然瘋了,什麼都收。家裡的唐三彩剛剛燒好,一出窑就背著上北京。“連作舊都不用”,一到市場,所有人都在搶,“管你是唐朝的還是北魏的”。

  這樣的好日子持續了二十多天,戛然而止了。這算是高仿品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在整個上世紀九十年代,南石山村的高仿品都算得上好賣。“文物販子買得多”。

  張二孬說自己從來沒有自己找過文物販子。坐地開廠,東西好,就有人來,口耳相傳,慢慢來得就多了。固定客戶隱秘,生意好做。

  從他這裡拿貨,低的幾千,高的幾萬,“賣給大老板多少錢,那看人家的本事”。

  往往高價的更好賣。“花十萬買,套到的錢,肯定比幾千的多”。

“上電視給上壞了”

  張二孬認為,這個行業就不該上電視。“全國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還有誰買?”

  南石山村的低仿品,大多銷往各地的古玩市場。不貴,量大。到了市場,幾十塊錢賣到一二百塊錢。賣家說是真的,買家心裡也有數。

  高級一點的進了文物商店。店主在說到真假時,多少會斟酌一下,反問“你覺得呢?”投石探路,看你是否懂行。

  南石山村裡人從來不自己去賣。做是做的,賣是賣的。文物販子可以漂泊不定,村裡的人是有廠子的。

  文物販子的隊伍基本穩定。有人賣了幾件,賺了大錢,退出這行。“有退的就有進來的”。

  現在,張二孬明顯感覺文物販子少了。以前,和他聯繫的有五六個,現在還到家裡來的,也就剩一兩個人。

  南石山村的很多人,都覺得生意不如以前了。村民張新凡說,以前往潘家園發貨,一個月一大車。現在“幾個月也發不了一車”。以前通過廣州發往海外的貨,也要比現在多。

  現在,“洛陽本地買的多”,當作工藝品和旅遊品送人。

  張二孬把原因歸結為村裡某些人高調宣傳。“全讓上電視給上壞了”。全國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還有誰買?

  他認為,這個行業,就不該上電視。以前知道的人少,文物販子一坑幾十件能賣幾百萬,現在“文物販子賣給誰去?”

  高調宣傳,他指的是同村的高水旺。最初是央視在2004年重新把北魏陶俑事件翻出來,採訪了高水旺。這個傳奇故事又重新流傳。後來高水旺又幾次接受採訪,宣傳村裡的唐三彩。

  張二孬的兒子張毅鵬不同意父親的觀點。80後的張毅鵬認為,高水旺抓住了出名的機會。現在信息發達,南石山村被熟知是必然的。而且收藏者越來越小心,鑒別能力變高了。這才是導致文物販子越來越少的原因。

  冤大頭沒有那麼多了,洛陽當地的古董商韓飛說,以前玩三彩的多是廣東人。被騙得次數多了,廣東人也學謹慎了。別的地方的老板,也不好騙了。張二孬說,之前銷往台灣、新加坡的也多,現在,那邊也要得少了。

  有老板要買,也很少賣得上以前的價錢。比真的便宜,比假的貴。幾萬塊錢,老板覺得可以接受,“即使是假的也沒花多少錢”。

  韓飛總結了一個道理:小刀子割肉不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