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 別拉著13億人陪葬

http://www.CRNTT.com   2012-05-06 10:06:16  


 
  二、勞民傷財辦食堂、煉鋼鐵、超英趕美、“提前進入共產主義”

  這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的又一重要原因。

  1958年,全國各條戰線都在“放衛星”,毛主席看到工農業各個方面生產都在增產提速,於是在一次會議上講“超過英國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2年到3年,2年是有可能的”。1958年9月2日毛主席在一封信上又說:“為5年接近美國,7年超過美國這個目標而奮鬥吧!”接著在大躍進的同時,又展出 了從制度上提前過渡到共產主義的藍圖,提出辦大社設想。此前的8月6日,毛主席在河南新鄉縣看了七里營公社後,明確提出“看來人民公社是個好名字,包括工農商學兵,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在山東歷城縣北園公社視察時又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8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毛主席“人民公社好”的號召,從此,全國普遍開展了大辦人民公社運動,這即是辦食堂、煉鋼鐵、超英趕美、“提前進入共產主義”的歷史背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向英美挑戰的重要指標,“鋼鐵元帥”就升帳了;作為人民公社的伴生物、共產主義天堂的心臟——公共食堂也應運而生了。

  公共食堂作為“一大二公”和生活集體化的重要標誌,其組建速度是相當驚人的,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即在全國城鄉普遍建立。甘肅省從1958年8月開始到10月的三個月時間就實現了全省食堂化。西禮縣截至1958年8月11日,已辦起食堂1013個,就餐的有21434戶、124796人,占全縣總農戶的51.8%和農業總人口的49%;有食堂的鄉10個,社306個,隊1013個。而到8月22日,僅僅11天時間,食堂就增加到了1939個,有38197戶、195408人就餐,占農戶總數的84.5%和人口總數85%。至此,十里、河口、城關、白雀、西峪等23個鄉全部實現了食堂化。

  食堂辦起之初,實行“共產主義”制度,吃飯不要錢,人人都有份。因為是“社會主義大家庭”,所以,不同隊的社員還可以到其他的食堂就餐。開始時定量不限量,每人每天2至3斤糧,提出“許吃不許拿”,“飯菜多樣化”,同時制定食譜,規定一星期內不吃重複飯。白面饅頭,大肉大油,“放開肚子吃飯”,認為這就是“共產主義”生活。當時縣委文件對公共食堂總結了八大好處,社員也編了“六愛食堂”的順口溜:

  單身漢愛食堂,早晚不為吃飯忙;

  老人家愛食堂,生活愉快食味香;

  婦女家愛食堂,擺脫家務出廚房;

  青壯年愛食堂,多出勤來工效強;

  學生們愛食堂,按時能夠入學堂;

  孤兒們愛食堂,猶如有了親爹娘。

  可是好景不長。大吃大喝不到半個月,食堂用糧相繼發生危機,開始按人定量,人均每月35斤或更少,廣大社員的生活難以為繼,開始“瓜、菜、代”了。到1959年和1960年時,各生產隊食堂人均月口糧最高的也只供到18斤,即每人每天老秤9.6兩(折合今6兩),最低的僅有2兩(折合今1.25兩),而且相當一部分生產隊食堂斷了炊。即使在這樣嚴峻的時候,為了保護食堂這顆共產主義“心臟”的跳動,縣上發文號召全民找野菜、儲幹菜,加少量油渣、豆餅、粉渣等加工代食品。儘管如此,餓死的威脅仍然非常嚴重,一些人為了活命,只好外流他鄉或尋吃討要,或入贅為婿,或改嫁他人。運氣好的僥幸生存了下來,而運氣不佳者,或凍餓病倒於窑洞路旁,或死於荒郊野外,這時候的人們對食堂已是咬牙切齒、恨之入骨了,但只能敢怒而不敢言,有敢言者即被戴上反“三面紅旗”等帽子被當作“階級敵人”批鬥和專政了。據資料載,甘肅揭開農村公共食堂真正弊端的是汪鋒同志。汪鋒1961年4月27日至29日在臨夏調研,解散了臨夏新集公社的兩個食堂,之後,一些地方才陸續停辦了食堂。到7月底,全省90%的生產隊都解散了食堂。可是西禮縣在1961年6月8日《關於食堂分配、三定問題規定意見的報告》中還強調“辦什麼形式的食堂,都完全由社員自己討論決定。凡社員自己願意辦食堂的,都辦成合夥食堂”,試想,反對食堂的人已被專政了,有此前車之鑒,誰敢“自願”呢?反正領導不擔這個罪名。

  “鋼鐵元帥”升帳是大辦工業的先導。1958年9月4日省委向全省發出了緊急動員令,要求全黨全民緊急動員,大煉鋼鐵。宣布當年(實際距年底只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要生產30萬噸鐵,10萬噸鋼,要求“一斤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遲”。西禮縣聞風而動,實際上早於省委發出號召之前的8月9日就以(58)240號文件提前做了安排,提出了“為8萬噸鐵、4萬噸鋼、1千噸銅、3千噸鉛、2千噸銻、5萬噸硫磺而努力”的目標,而實際啟動時間則更早。一時間,學生、農民、幹部、工人,千軍萬馬奔向煉鋼第一線,不僅在大橋宋家溝、火石崖、蒿林寺和盧河王畫山、十里青羊峽、頁水河等地建起了煉鐵爐,連城里一些單位院內也建起了煉鐵爐。時值秋收季節,農田的包穀、洋芋腐爛,也不能去收。當時,中學停了課,老師也下鄉上山到了煉鐵第一線。開始時,小學生尚由高中學生帶課,後來高中學生也撤出學校大煉鋼鐵了,小學生則成了無人托管的“孤兒”,整天在學校附近的山上“打仗”,放任自流。為了提高鋼鐵產量,農村各家各戶的門扣子、鐵鏟子、鐵勺子、鐵鍋、舊鋤頭、廢鐝頭以及鐵火盆、匙牽等帶鐵的器具什物,都搜集投進高爐,結果煉出來的全是不能用的燒結鐵和廢渣、廢料。在當時西禮縣民間偷偷流傳著兩支專諷大煉鋼鐵的民歌。第一首為“鋼鐵元帥升帳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