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 別拉著13億人陪葬

http://www.CRNTT.com   2012-05-06 10:06:16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對1960年前後全民大饑荒的印象,人們是刻骨銘心的。事情儘管已過去了40多年,但凡是那個時候的過來人,至今憶及仍然毛骨悚然,不堪回首。那麼,我們從中應該汲取什麼樣的教訓,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筆者認為,起碼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總結和反思。

  一、脫離中國國情,搞空想共產主義,盲目搞窮過渡,只能是越搞越窮,只能使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遭受極大破壞。

  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用落後的小農經濟式的一些幻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把以刮“共產”風為特征的違背科學的盲目蠻幹作為“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表現形式。當時提出的人民公社化、吃飯食堂化等十多個“化”,就是按照空想共產主義的模式來設計的,嚴重脫離了我國國情,超越了實際可能,忽視了生產建設、經營管理的經濟效果和各種經濟計劃、經濟政策、經濟措施和科學論證,脫離了當時極其薄弱的國民經濟基礎,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到現在乃至近百年內還不可能現實的全民供給制、食堂制等體現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設想,硬拉到了經濟還十分落後的歷史時期來實踐,必然會違背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這一客觀規律,必然會造成對經濟的極大破壞。

  二、左傾蠻幹,盲目冒進,只能是勞民傷財,搞垮經濟。

  在生產力水平很低,經濟貧窮落後的情況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改變命運,只能在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使生產的發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結合,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穩健地前進。超越經濟發展規律,靠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說大話,不切實際地盲目蠻幹,不但不能使良好的願望付諸實現,還必然會栽跟鬥,必然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比如:提出“無雨大增產,大旱大豐收”的口號,在無水利設施的情況下,誰有本事保證“無雨大增產,大旱大豐收”呢?還有山歌中的“鼓幹勁,放衛星,一畝產量上萬斤;立春沿河看柳哩,十五年超英趕美哩”等,實際上,當時農村畝產不僅沒能上萬斤,而且好些社隊都在一百來斤。老百姓常講“大話不是編的,牛皮不是吹的”,五六十年代吹了那麼多牛皮,哪個成功了?只能是禍國殃民、坑害百姓,不但沒使國富民強,還造成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人民生活極度困苦,危及了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三、不尊重科學,違背自然規律,必然會勞民傷財,造成自然生態的大破壞和國民經濟的大崩潰。

  1958年“鋼鐵元帥升帳”,在一無技術、二無設備、三無原料的情況下,全民大煉鋼鐵,不但沒有煉出鋼來,而且連老百姓的鐵鍋農具也搭賠了進去。全民大煉鋼和吃食堂,使森林遭到毀滅性破壞,甚至一掃而光,連一些老百姓房前屋後和馬路邊的百年古鬆千年古柏,也被砍伐殆盡,造成了生態的嚴重失衡。一些水利工程如西梁渠、紅嶺渠、花園水庫、太華水庫等,動用了上千萬勞動工日,花費了國家巨額資金,但因無水源而始終未有一點效益。

  四、用階級鬥爭手段推動經濟工作,只能是搞亂了組織,搞垮了隊伍,渙散了人心,最終搞亂了經濟。

  過去靠抓運動,人整人,不但經濟沒有發展,而且還傷了國家的元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全部集中在了經濟建設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卻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實踐證明,不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用科學的發展觀統攬工作,單靠抓階級鬥爭終將一事無成。

  五、不堅持以人為本,無視百姓疾苦,終究會被人民所唾棄。

  歷來人民和官吏的關係是水和舟的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惟民之承”,順應民心,說到底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以人為本的生產關係。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發展,當權者也就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否則,違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倒行逆施,必然會誤國誤民,害人害己,舟傾人翻。時任甘肅省委第一書記的張仲良在一次檢查中曾痛心地說:“去今兩年給了很大的破壞,農民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傷了元氣,大量死人,妻離子散,絕了後代”。這種歷史的悲劇,再不能重演。

  中國共產黨是最注重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的,不僅善於總結成功的歷史經驗,而且善於從總結錯誤和挫折中尋找適合國家社會發展的正確道路。對於造成三年大饑荒和人口大量死亡的慘痛教訓,我們黨已經分析了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糾正了產生這些錯誤的“左”的方針政策,然而,教訓並不是每個共產黨員和所有幹部都已經認識並能避免重犯的。因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繼續總結歷史的教訓是完全必要的。

  需要總結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應該是很多的,但是我想以1981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及其基本點,其正確的一面是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其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在這次會議前後,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在生產建設中發揮了高度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基本情況認識不夠,更由於毛澤東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領導同志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沒有經過認真地調查研究和試點,因此在總路線提出後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從1958年底至1959年7月中央政治局廬山會議前期,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曾經努力領導全黨糾正已經察覺到的錯誤。但是,廬山會議後期,毛澤東同志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同志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的開展了“反右傾”鬥爭,八屆八中全會關於所謂“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的決議是完全錯誤的。這些鬥爭在政治上使黨內從中央到基層的民主生活遭到了嚴重損害,在經濟上打斷了糾正左傾錯誤的進程,使錯誤延續了更長時間。主要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我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到1961年發生了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了重大損失。

  1962年1月召開的有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國民經濟得到了比較順利的恢復和發展。

說明:

  1.1958年9月11日西和、禮縣兩縣合併,定名為西禮縣,1962年1月1日西禮縣又正式分設為西和縣、禮縣。隨著兩縣的分合,公社、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社)、生產隊,亦有很大變化。本文有時稱西和縣,有時稱西禮縣,有時稱鄉,有時稱公社,均系行政區劃變更及時間不同的緣故。

  2.兩縣合併時期的素材,本文盡量採用原西和縣轄區事例。

  3.本文有關西和縣事例、數據資料均來源於西和縣檔案館館藏檔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