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時代傷痕:百萬知青的婚姻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2-08-19 07:54:57  


 
個案白啟嫻 一個“反潮流”典型

  儘管在1973年8月全國知識青年工作會議上,有關人士還在積極提倡“晚婚”,但第二年年初,新聞媒介對知青婚姻基調卻發生了顯著轉變,轉變的開端是由白啟嫻投訴報紙引起的一場風波。

  白啟嫻原是河北師範大學的畢業生,1968年被下放到河北省滄縣閻莊公社相國莊大隊“插隊落戶”。1972年與同隊一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民倉促成婚,她努力適應由大學生向農婦的角色轉變,燒火做飯、喂雞飼鴨、操持家務、侍奉公婆、生兒育女。丈夫雖為人厚道,但不乏根深蒂固的夫權觀念,無故挨丈夫的打很快成了她的家常便飯。她的婚後生活毫無美滿可言,也不斷遇到周圍人的冷嘲熱諷。

  1973年底,在一次口角中,與白啟嫻同在公社執教的一名教師將這起婚姻說成是個“醜(聞)”。白在盛怒之下連寫幾封信寄給各家報社。信中稱,“有人說嫁個農民沒出息,依我看,那種貪圖個人享受,看不起嫁莊稼漢的人最可卑”;“有人說,落在農村沒前途,我堅信在廣闊的農村奮鬥終生大有作為,前途無量”。為了駁斥各種非議,她不惜美化自己並不如意的婚事,將偶然凑合的婚姻說成是“決心扎根農村幹一輩子革命”的自覺舉動。白啟嫻的信適逢其時,當時以江青為首的極左派領導人竭力推波助瀾的“批林、批孔”運動剛剛拉開帷幕,正需要造就白啟嫻這樣的“反潮流”典型。

  1974年1月27日《河北日報》以《敢於同舊傳統觀念徹底決裂》為通欄大標題,發表了她的來信和《編者按》。《編者按》吹噓她的信是“一篇生動的批林、批孔和進行路線教育的好教材”,並“希望湧現出更多的敢於與地主資產階級的舊思想、舊傳統觀念決裂,敢於反潮流的人物,這對於反修、防修,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有其深遠意義的”。不久,《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了她的事跡。

  隨著白啟嫻名聲的鵲起,全國各地競相樹立自己的“白啟嫻”式人物。意味深長的是這些人物為清一色女性,而且大多是在下鄉頭一兩年就嫁給當地農民的。本來招致非議的人生抉擇卻成了贏得種種美譽桂冠的政治資本,宣傳喉舌關於知青婚姻政策的重心迅速由倡導晚婚轉向鼓勵知青在農村結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