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時代傷痕:百萬知青的婚姻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2-08-19 07:54:57  


 
婚姻率禁欲主義幽靈在游蕩

  下鄉青年對待婚姻的態度,除了受到政府行為的影響外,還受著諸如生存條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年齡大小、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左右。就絕大多數知青而言,在下鄉的頭幾年,戀愛婚姻還沒有提上日程表。一種風靡的觀念是:優先考慮個人問題與革命的大目標是格格不入的。許多青年憧憬的是為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奮鬥獻身,認為沉湎於個人的卿卿我我,意味著失去獻身的資格、禁欲主義的幽靈肆無忌憚地在青年中間游蕩。於是,緊閉初開的情竇,將求愛者一口回絕者有之;將熱情的情書交給領導者有之;將隱秘的情愛之火熄滅在革命祭壇前者亦有之。

  生產建設兵團政治環境也助長了禁欲主義的彌漫。輿論認為,知青到兵團的任務是“屯墾戍邊,反修防修”,談情說愛被看成“資產階級的思想”。極左思潮籠罩下的兵團,將“男女大防”奉為金科玉律,任何“越軌”行為常受到懲辦。有的連隊自定土政策;掌燈後男女青年接觸,必須有“領導”陪同;有的幹部專門稽查男女知青幽會,私拆情書,並拿到大會上宣讀,作為“階級鬥爭的反映”,或者扣上“侮辱婦女”的罪名。對人權的公然踐踏,時常激化矛盾。有的青年不堪其辱,逃出境外,成為罪不可赦的“叛國犯”,甚至萬念俱灰,走上絕路。

  相形之下,農村插隊青年所處的環境則寬鬆得多。知青中第一批結婚者在受到知青群體冷落之餘,通常能從當地淳樸敦厚的農民中尋找到慰藉。數年過後,下鄉知青的生活態度變得越來越實際,對個人的終身大事雖或處理謹慎,對他人的婚姻已頗能寬容和理解。與此同時,官方政策由提倡晚婚轉為積極支持青年結婚。甚至在生產建設兵團,各級領導的態度也明顯轉變,率先結婚的青年受到表彰,被樹為“扎根”的典型。此舉旨在遏止知青中迅速蔓延的思鄉情緒和通過各種關係調離農村轉回城市的風氣。

  1974年末,全國已婚知青有48萬人;1975年增至61.4萬人;1976年為72.6萬人;1977年達到創紀錄的86.1萬人,占全部在鄉知青的10%。在這以後,隨著運動迅速退潮,在鄉知青大舉返城,已婚青年的人數逐年遞減。

  進一步對插隊知青和兵團(農場)知青兩個群體考察,前者的已婚率要低於後者:1975年末,在鄉插隊知青的已婚率為7.9%,國營農場為8.7%;到1977年末,在鄉插隊知青的已婚率為8.2%,國營農場知青的已婚率為17.3%。若就安置插隊知青和農場知青最多的省份之一黑龍江省的統計資料看,兩者已婚率差距更為懸殊:1975年末,該省在鄉插隊知青的已婚率為2.9%,國營農場知青為9.1%;到1977年末,在鄉插隊知青的已婚率為3.8%,而國營農場知青的已婚率為22.7%。

  從全局來看,大批適齡青年未能完婚已成為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在70年代末達到極其尖銳的程度。鼓勵知識青年在農村安家落戶的政策,以及與之交相輝映的大張旗鼓的宣傳遠不能說是成功的。 

婚姻類型知青與農民結合,苦果最多

  知識青年的婚姻大致分為三種類型:雙知青類型(夫婦雙方均為知青),知青與農民類型,知青與國家職工(軍人)類型。以下三份局部性資料對插隊青年的婚姻類型進行了一個粗淺的統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