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晚清憲政改革:曾是國人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

http://www.CRNTT.com   2013-08-25 09:15:42  


 
在省一級選舉產生咨議局

  1907年,湖南鄉紳熊範輿公然上書朝廷請求速開國會。一石激起千層浪,紳民謀求憲政改革的呼聲,由鄉野村舍迅速席捲開來,湧入到王朝權力的中心北京,構成了數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眾請願活動。

  時至1908年,全國範圍內的簽名請願運動已經如火如荼,來自各地的士農工商雲集北京,在天子腳下信心十足地策動一場伏闕上書的行動。

  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一(1908年8月27日),清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正式公布了以9年為期的預備立憲方案。

  80天後,光緒和慈禧先後離世。

  抱著宣統登上監國之位的攝政王載灃,主政後的第一次政治表態,就是遵循《欽定憲法大綱》,恪守9年預備的決定,定使憲政成立。

  以議院為主體架構起來的立憲政體,就是當時的中國在不斷前進和接近著的民主方向。而資政院,就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過渡產物。咨議局則是資政院正式開院前在省一級的民意機構。

  咨議局由選舉產生的地方紳商作為它的議長。雖然選進局里當議員的十有八九都是出身於傳統功名的進士、舉人,但與以往體制下進入權力系統的渠道不同,他們畢竟通過了“選舉”這一近代民主政治的形式。

  當然,從不知民主為何物而初次接觸民主程序的國人鬧出了很多笑話。比如,安徽懷寧縣初選時,票櫃未開,即已知某姓票數多少;望江縣草率編造選舉名册,竟把久已病故者列入了被選人。然而,形式仍然是重要的,即使它顯得蹩腳,卻讓人耳目一新,宣告了一個時代的來臨。咨議局的選舉,使得分處各地的士紳和富商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合法表達意向的機構,更為全國性的民意機關資政院的開院,打開了大門。

資政院里的鬥爭

  宣統二年,1910年的9月23日,醞釀已久的資政院在北京正式開幕議政。

  資政院議員共200人,分欽定和民選兩種,各占一半。這種由出身不同所帶來的差異,竟造成了“隱然若兩黨對峙”的局面。民選的議員來自各省的咨議局,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民意的代表,成為王朝政體的天然批判者;而欽定的議員則理所當然地成了王朝的代言人。

  從議題的表決看,留日出身的民選議員的意見往往能起決定性作用。羅傑、易宗夔、雷奮號稱資政院“三傑”,均以善辯而著稱,對議員們的意見傾向影響很大。尤其是雷奮,“態度極其從容,言論極其透徹,措詞極其清晰而婉轉,等他發言之後,所有極難解決之問題,就得到一個結論,而付之表決了”。

  激烈的發言聲,時起時落的掌聲,夾雜著一陣陣的哄笑聲,使議事大廳里的氣氛在熱鬧中稍顯凌亂。也許,議員們正是從這種無序中第一次體會到了自由的氣氛。

  民選議員有時會利用在資政院內形成的不可逆轉的政治輿論趨勢,逼迫欽選議員順從自己的政治要求。在表決速開國會和剪辮易服的議案時,民選議員堅決反對無記名投票法,而主張使用記名投票法。其目的十分明顯,即不給欽選議員以陽奉陰違、含混搪塞的餘地。結果,兩案均順利通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