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供給結構改革 補齊經濟發展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6-04-13 08:16:50  


 
  四、提高人力資本貢獻程度補齊人力資本短缺的短板

  文章稱,(一)人力資本水平難以適應現代化建設要求

  中國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連續多年下降。2013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02億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破2億的國家。由於人口紅利消退導致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下降。從生產要素角度而言,中國正在從“勞動力推動經濟增長階段”向“人力資本推動經濟增長階段”轉變。但是,當前中國人力資本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根據相關研究,2012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於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也存在很大差距。根據國際經驗,製造業企業職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勞動生產率大概會上升17%。但是,當前中國大約2.5億農民工,大部分為小學文化,產業工人整體素質仍然不高;適合新一輪產業革命、科技革命的高端技術研發、流程設計、企業管理人才較為稀缺;熟練掌握國際商業規則、管理、法律的綜合型國際化人才以及具備跨國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不足,難以適應新時期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美國大都會集團調研報告顯示,中國47%的企業存在人才短缺問題,大多數企業(71%)表示很難留住現有人才。人力資本總體素質不高,高端專業化人才不足,專業化技術工人缺乏成為“新常態”下不利於勞動生產率提升的短板。

  (二)應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關鍵在於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核心作用。一是深入挖掘現有人力資本潛力。中國目前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700多萬,這是經濟轉型升級堅實的人才基礎。建議按照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方向,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將精英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鼓勵高校教學與社會應用、企業研發、製造業轉型對人才的需求相結合,增加教學實踐,提高高校畢業生的適應能力。二是加強職業技能教育,培養一批高水平技術工人。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對專業技術工人進行分級定崗與職稱評定,根據級別落實相應工資、獎金等薪酬待遇。企業與市場擔任“主角”,負責人力資本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結合實際業務與產業發展等情況實施時時培訓。三是對於高端勞動者,通過改進人事管理體制,以更加開放的視角消除制度壁壘,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人才、匯聚人才。

  五、落實農業發展新理念補齊“三農”問題的短板

  文章指出,(一)“三農”問題的矛盾與挑戰不可忽視

  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連年增產,但支持農業生產的資源要素已經處於緊平衡狀態,在高起點上繼續保持農業發展的勢頭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系統退化明顯,全國耕地土壤污染物點位超標率達19.4%,化肥利用率、農藥利用率僅為33%和35%,水土流失面積295萬平方公里,農業生產年缺水300億立方米,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與比較效益下降矛盾更加凸顯,農民收益面臨下滑壓力,截至2015年三季度,國內大米、玉米、大豆、棉花價格分別比主要港口到岸稅後價每噸高34.2%、58.1%、35.9%、16.9%,國內農產品價格難以進一步提升,實現農民收入穩定、持續提高的任務艱巨;農村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選舉、管理等體制機制還不健全,與發達國家相比,農田水利完備程度、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方面等仍存在差距,阻礙農村可持續發展。

  (二)應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

  大力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同鄉村特色資源、良好環境、差異化優勢,打造生態、旅遊、加工、物流等支柱產業,培育當地品牌,延伸產業鏈條,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搞好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二是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實施天然氣、太陽能等分布式供能工程,加大農村安全飲水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大電網向缺電地區延伸,加強農村配電網建設,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三是在重視農田水利建設的同時,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強化農業先進裝備和技術支撐,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六、精准有效實施脫貧攻堅補齊貧困人口的短板

  文章強調,(一)減貧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消除貧困、共享發展是世界各國長期追求的共同目標,也是中國“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的重要使命。自1990年以來,中國貧困人口數下降了三億多,但是貧困問題仍然是社會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一是貧困人口規模較大。截至2014年末,根據農村扶貧標準(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幣,2010年不變價),中國仍然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河南 、湖南 、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6個省份的貧困人口都超過500萬人。而按照世界銀行每天生活費約2美元的標準計算,目前中國仍有超過2億貧困人口。二是貧困區域分布較廣。全國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除直轄市外,其餘省級行政區都存在相當數量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群眾。三是貧困程度較深。據統計,全國還有數千萬農村家庭喝不上“乾淨水”,7.7萬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不通客運班車,83.5萬個自然村中,不通瀝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數33萬個,占39.6%。貧困人口中因疾病導致貧困的比重超過40%。中國消除貧困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尤其是扶貧標準提高後,貧困人口數量增加,治理範圍擴大,治理難度提高,這對政策及制度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實現消滅貧困人口的目標,“十三五”時期每年平均需減貧1115萬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難度有所加大,貧困問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弱項”。

  (二)應精准實施脫貧攻堅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加大資金、政策等投入力度,真抓實幹,提高扶貧質量”,下一步工作重點在於細化政策,將扶貧攻堅措施落到實處。一是落實好各地區貧困對象識別、措施到戶、項目安排、資金管理等措施,在全國範圍內選擇試點盡快推出一批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兜底性保障扶貧、健康扶貧等“五個一批”重點工程,實現貧困戶住房有安全、就業有門路、收入有提高、養老有保障。二是完善層級扶貧管理體制,實施一把手擔綱負責、基層組織抓好落實的工作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構建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大扶貧格局。三是抓好財政、金融扶貧工作,保證在經濟下行過程中扶貧資金落實到位。堅持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整合涉農資金,積極做好支農信貸產品的實施保障,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構建金融便民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到鄉鎮、新型社區設立分支機構,保障貧困群眾勞動收益。四是促進大眾創業就業,落實稅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社保補貼等創業扶持政策,建設針對“草根”創業的綜合服務體系,激發底層勞動者的創業熱情。五是重視貧困地區人口就地就業技能專項培訓,整合培訓資源,加大資金投入,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就業培訓。

  “補短板”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殲滅戰之一。當前,中國物質基礎雄厚、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經濟社會領域依然存在諸多矛盾與隱患,未來發展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產業供給結構失衡、基礎設施存在瓶頸、人力資本相對短缺、“三農”問題仍未解決、貧困人口數量較大等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影響民生改善、阻礙轉型升級的“短板”。未來補齊經濟、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

  中國經過30多年快速增長,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在國家經濟實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發展綜合實力增強的同時,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基礎不牢、“三農”問題、貧困問題等日益成為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面臨的短板。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補齊經濟發展短板、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化解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補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短板,不能遵循傳統宏觀調控模式,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提升有效供給,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