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兩岸未來走向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16-09-17 00:15:06  


 
  其次,蔡英文戰略化“台獨”路線的內容。具體而言,其戰略目標是要在和平的氛圍下,走出一條不同於“法理台獨”之路的“民主台獨”之路。其策略,是以“民主”為工具,將“台獨”、“反中”內容法律化、機制化。而在其 執政第一階段,即蔡所謂的“調體質”階段,則還會借助民粹力量,以“參與式民主”為主要的民主模式,這一模式的主要內涵包括“台灣主體性”及“公民的政治參與”兩個方面。前者側重意識形態層面的民意引領,即形塑民眾“自主參與公共事務”的“政治主體”、“經濟主體”、“文化主體”意識,後者著重“公民路線”的政治操作,即聯合一切反國民黨的力量,開放社會多元力量參與制度改革。

  第三,“台獨”勢力正進一步進行“和平台獨”的理論建構,以適應並指導“和平民主台獨”,並應對大陸反“獨”促統。

  蔡以上述三方面構成的一整套戰略戰術的推動與落實為自己的“使命”,也希望因此而徹底完成台灣所謂“轉型正義”,開啟“新政治時代”,進而建立自己的歷史定位。

  “民主台獨”的“趨利避害”策略

  從這樣的戰略化“台獨”思維中來看蔡英文的兩岸關係定位,則首先兩岸沒有關係,只有事務。兩個不相干的“國家”,有事說事,沒事就別東扯西扯。因此,其“就職演說”中只提兩岸事務將如何處理,不提兩岸關係。其次兩岸事務是其推進“台獨”目標過程中一個必須應對的大麻煩。第三在“台獨”實力不夠、時機不成熟之際,考慮到大陸和美國的態度、立場,這個大麻煩只要不突顯出來構成其執政危機,能夠維持和平氛圍就好。如此,蔡所謂的“趨利避害”即,既要維護“台灣主權”,又要兩岸交流的和平紅利。其具體策略:

  一是以“民主”為工具建構“台獨”安全網。與陳水扁時期的“法理台獨”路線相比,蔡的法律手段將不再主要運用於建構“台獨”的法理性,而是轉向建構“事實獨立”下的防範大陸和平統一的“民主機制”。即以兩岸關係的法律化、機制化所構成的一整套程式為推動“台獨”提供正當性與法律上的保障,包括防止台灣利益受損的市場防範機制、“守護台灣主權”的民主監督機制、以“修憲”提供“民主機制”的法律保障等等。“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正是這一思維下的產物。

  二是以島內傾綠的民意為“台獨”施政基礎。一方面,其試圖利用島內主流民意中的畏統拒統及“永久維持現狀”、高度認同“中華民國”等心態,將“台獨”目標披上包括“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條例”等目前尚無法撼動的“憲政體制”外衣,先穩固傾綠的民意現狀,穩固施政地位,為後續進一步所謂“調體質”打基礎。另一方面,以打垮國民黨來翻轉兩岸關係,夯實目前島內政治力量對比。長期以來,島內“台獨民主運動”的矛頭始終對準國民黨及其威權體制,而隨著“台獨”的實踐進程,徹底打垮國民黨越來越彰顯其在實現“台獨”目標中的關鍵性。從長遠看,它是推動“台獨”(本土)兩黨政治的第一步,短期來看,也是蔡著手“調體質”的必須。2014年、2016年島內兩次選舉,讓民進黨實現了“完全執政”,島內藍綠政治力量對比翻轉,蔡必須在此基礎上擴大戰果,夯實民意支撐,讓新的政治生態結構不可逆轉。目前其所有所謂“轉型正義”的動作正是這一“台獨”思路下的產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