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兩岸未來走向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16-09-17 00:15:06  


 
  (二)以“維持現狀”行“台獨”之實。

  一是在國際參與上,將隱含一中色彩與背景的“中華台北”名稱“去中國化”。以蔡當局參加WHA大會的做法為例。馬當局的國際參與強調專業、務實、有貢獻,但它是在“九二共識”、兩岸一中的政治框架下的參與,“中華台北”也正是這一政治框架下台灣的參與身份和名稱。蔡英文也強調所謂“專業參與”,但其一再強調,“中華台北”是“在沒政治框架下的使用”,明顯是企圖與一中框架徹底切割,即讓“中華台北”成為如張三李四般純粹無任何政治色彩的名字,把“中華台北”的政治底蘊徹底消除,如此,“現狀”的面子都“維持”,但裡子則慢慢掏空、“獨”化。

  二是將“中華民國”“台獨(台灣)”化。在政策論述方面,鑒於“中華民國”目前仍獲島內主流民意的高度認同,蔡英文必然引導民意以“台灣”與“中華民國”互換,讓“台灣是(等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成為民意共識。在涉外活動中,就其出訪巴拿馬,簽名“台灣‘總統’”僅以括弧標注“中華民國”的方式來看,創下了未來其在“邦交”關係中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的先例和慣例。就林全明白表示,蔡當局參與WHA大會的名稱希望用“‘國家’全名”即“中華民國”與會來看,在“台灣”尚無法替代“中華民國”的非“邦交”的國際場域,退而求其次,將追求以“中華民國”名稱參與國際活動。 

  三是在現有框架下另建新機制尋求對外關係突破。在對日關係上,這方面表現得相當明顯,且可謂典例。蔡上台後,台與日雖維持既有的雙方“亞東關係協會”與“日本交流協會”這一“民間性質”的互動架構,但在此架構下成立了“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機制”,並在 6 月進行了首次對話。一方面,利用新機制,“日本交流協會”可直接聯繫台“外交部長”,另一方面,新對話機制討論的議題不限於漁業合作,而是進一步擴展到了環保、科研、海上急難救助等“雙方同意的各項海洋合作議題”。聯繫到蔡英文對太平島未來角色的規劃 ——“人道救援”與“運補基地”,不僅可看到台、日在反中上的密切合作,也揭示出這一新機制所具有的戰略性、安全關係等層次的高層對話功能已遠遠不是民間交流的層次所能囊括和處理。可見,不論是新對話機制的對話層級還是功能角色,既有框架的“現狀”已難掩雙方關係質的突破。

  (三)“凍獨”提出的時間越晚越難傷“台獨”

  拋開“台獨基本教義派”的阻礙不說,單從上述蔡的“台獨”思維來看,其“凍獨”是有前提的,條件成熟後才可能提出。這個條件成熟的標誌就是蔡基本完成了“台灣事實‘獨立’”的法律化、正當化的機制保障,確立了“程式正義”的“合法性”及“台灣主體性”的“民意共識”。站在“民主台獨”的角度上看,它可為“台獨”建構起底線防護堤,可以起到即使“凍獨”也難傷“台獨”的效果,當然也將是說服“基本教義派”認可其“凍獨”的最佳理由。因此,可以說,蔡英文主動“凍獨”的時間早晚或可成為其兩岸政策調整的誠意、善意的檢驗標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