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誰廢弃了“希望小學”?

http://www.CRNTT.com   2009-01-04 09:33:26  


 
  2001年,長陽縣調整規劃中小學布局,提出“聯村辦小學、鄉鎮辦初中、縣級辦高中”的辦學思路。長陽縣部分農村小學(包括希望小學)在布局調整中被有規劃、有步驟地撤幷,“以此優化整合教育資源”。 

  長陽縣鄉鎮由1999年的16個合幷爲現在的11個,村級組織由2000年的442個合幷爲現在的154個,中小學校也由2001年的513所撤幷至2008年秋的94所。 

  2000年以來,中國開始了新一輪鄉村教育布局大調整。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07年全國小學在校生人數10564萬人,而1998年全國小學在校生是13953.8萬人,9年間减少了3300多萬人。伴之而來的是鄉村小學數量的銳减,20餘年間,中國鄉村小學銳减了3/5,從1985年的83萬元所,至2007年已撤幷至34萬所。 

  田明岳說,過去政府在學校布點上,是“撒胡椒麵”式的做法,確實缺乏長遠規劃,人口高峰很容易預測,但政府建校的熱情,當時的教育系統無法左右。 

  一些被撤幷的學校,至今跟周邊農舍比起來,仍是當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如今這些校産屬于村委會,或被變賣,或被租賃,或被改造成農民培訓學校、村委會、衛生室。 

  按長陽縣教育局的說法,被撤學校的資産、動産充實到合幷學校,不動産由當時的辦學主體村委會變賣後償還“普九”債務,或由村級調整、改造綜合利用,但仍有大量校舍處于閑置狀態。 

  2008年11月29日,劉子興對本刊記者說,東流溪小學以1.8萬元賣給了一位商人,以償還村裏的歷史欠賬以及村幹部的工資。 

  長陽方面稱,這些被撤幷的學校,有效地解决了長陽農村高峰期特別是偏遠地區適齡兒童“入學難”問題,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做出了歷史貢獻。 

  在劉泰山的記憶裏,在學校撤幷前,農村教育資源分散,一村一所小學,一個鄉鎮一所初中。在他當學區校長的時候,高山上的一些小學校,往往只有1~2名老師,5~6名學生,沒有配音樂、美術、英語等課程的老師。 

  山上的老師來鄉鎮中心小學開一次會,要走幾個小時山路不說,還會耽誤學生一天課。一塊田,一塊黑板,老師“兼農兼教”,遇到快下雨的時候,直接跑回家收東西去,農忙的時候,去學校找人也找不到,原來老師提早放學,回家幹農活去了。 

  劉泰山的經驗告訴他,學校撤幷,集中教學,是從原來“放羊式教學”到現在合理分工、專業化教學的轉變,是一種進步。 

  68名學生和6名老師的鄉村小學 

  這所能容納800人就讀的學校,如今却只有68名學生。在鄉村學校大撤幷時期,民族小學是僅存的幾所沒有被合幷掉的小學。 

  2008年11月30日,校長楊志喜在招呼兩三個工人,挖渠鋪設場所的下水管道,學校需要改善衛生條件和修建食堂。 

  整個學校很安靜,能聽得到附近山上的鳥鳴。長陽山大人稀,去一次學校不容易,中小學普遍實行“大假”制,上10天學放4天假。這天是“大假”的最後一天。 

  教學樓和宿舍樓是曾經的民族中學留下來的,有5棟樓,但學校現在只有68名學生和6名老師。 

  楊志喜有些擔心,有一天,這所學校也會像10多公里外的猫兒沖希望小學一樣被撤掉。 

  這所鄉村小學的變遷,折射出鄉村學校撤與不撤的兩難境地。 

  流失的生源 

  民族小學在大山深處,開往長陽縣城龍舟坪的班車一天只有一趟。 

  過資丘渡口,汽車在盤山公路上蜿蜒而行,新修的盤山公路,在陡峭的山峰間逶迤,翻過數不清的山梁,才能到民族小學。這裏海拔在2000米左右。 

  黃柏山是革命老區,有著輝煌的過去。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元帥曾經3次上山,屯兵此地,幷先後建立了曲溪、花屋場、黃柏山3個蘇維埃政府。 

  至今那裏仍傳唱著“十月裏來小陽春,賀龍下來會六軍,一路專打坐山虎,一心要救我窮人”的民調。 

  1960年出生的楊志喜,幾乎沒離開過這裏,18歲開始教書,一直教了30年。他在鄉里的曲溪小學執教19年,當過民族中學11年校長。他經歷了原黃柏山鄉鄉村學校的變遷。 

  2001年,長陽鄉鎮合幷中,黃柏山鄉被幷到了清江另一端的資丘鎮。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合幷前的黃柏山鄉是長陽最偏遠、最貧窮的鄉。原來一直是山路,去年才修好。 

  由于村落分散,最多的時候,全鄉有70多所學校(教學點)。1994年,長陽第一所希望小學就選擇建在鄉里的猫兒沖村。 

  原來的民族小學在中學左側的半山腰,鄉鎮合幷的2003年,中學也撤走,搬到了資丘鎮。 

  民族小學搬下山來,進入原來中學教學。“下山的時候,還有168名學生”。楊志喜回憶。 

  學生數量的逐年减少,讓楊擔憂。到2004年的時候,隨著生源的减少,老師也走了一部分,學校無奈辦起了複式班。 

  上課的時候,一年級的9名學生和五年級的14名學生,坐在一個教室裏。三年級6名學生和四年級9名學生分在一個班,二年級10名學生和六年級20名學生在一個班。 

  學校只剩下68名學生和6名老師。 

  32歲的田建國是這裏最年輕的老師。他教所有年級的數學,上課的時候,一個年級先講課,另一年級的學生做作業。 

  在村小撤幷的時候,有5所村小的學生合幷來到了民族小學。 

  民族小學服務的村莊有4100多人口,楊志喜曾經統計出生率一年12個孩子。除了適齡兒童的自然减少,還有101名本來是民族小學轄區內的學生流失。 

  “這裏是複式班,資丘是單式班教學”。儘管路途遙遠,家長還是願意把孩子送到資丘鎮上的實驗小學讀書。 

  陪讀母親 

  6歲的張夢嬌,是民族小學一年級學生。家在離學校10多公里的山上。 

  爲了女兒讀書,母親張麗華索性把“家”搬到了學校,陪女兒讀書。 

  像張麗華這樣的“陪讀母親”,在民族小學有8個。這8個陪讀家長照管了20多名學生,其中一位家長一人照顧著5位孩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java.sql.SQLException: Io 异常: The Network Adapter could not establish the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