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符玉瑤:華陰市政府是怎樣喝災民血的

http://www.CRNTT.com   2010-10-21 12:01:32  


 
  黨德才卻稱,後來大水退了,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群衆的生產、生活很快恢複了,絕大部分房屋基本完好。群衆認為也能住,所以群衆的搬遷意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願意進行異地搬遷了。

  在華陰市,記者采訪了部分受災群衆。在華陰市的華西鎮有惟一一個正在建設的移民點。目前,在該移民點居住的三十來戶移民分別來自幾個不同的村莊。搬遷過來的群衆要回到原來的村子里種地,少則要跑四五公里,多則要跑十來公里路,生產、生活極為不便。

  華陰市華西鎮羅西村一村民說,從移民點回來種地,早晨天不亮出去,到晚上才能回去,這樣來回趕非常辛苦。

  還有些村民說,華陰市上報的移民新村方案的選址高度大多相當於或低於現在的村台,這不能根本解決今後如果再發洪水時村民們受淹的問題。

困難

村民難承受高造價

  此外,在移民新村,按照規劃,村民必須建兩層樓房,因此房屋造價成本太高。據村民介紹,在華陰市移民新村蓋一個房子要花六七萬元,即使給每戶補貼1.5萬元,對於受災的當地群衆說,絕大多數人也蓋不起房。這是群衆不能搬遷的第三個原因。

  正是因為華陰市有關部門制訂的搬遷方案不切實際,當地絕大多數群衆當然也就不願意、也無法搬遷,因此導致了這樣的一個尷尬局面。一方面,部分受災群衆長期住在透風、漏雨的簡易房里,另一方面,國家下撥的救濟資金長達三年閑置,遷建資金沒能派上用場,對此群衆很有意見。

  郗新繼透露,當時根據這11個受災村群衆的要求,大家都同意按照國家發改委的精神就地搬遷,便利生產,達到防洪要求。對於群衆的質疑,華陰市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也強調了移民搬遷工作的複雜性。

  汪旭濤稱,當時拿了十多個方案,最後省發改委批了其中3個,先在一個點試點開展工作,開展遷建。最後由於多方原因,實施困難大,暫時沒有實施。

違規

未獲批即開工建設

  與受災群衆遷建工作進展緩慢形成反差的是,就在受災群衆安置工作開展的同時,當地耗資近1600萬元的市委、市人大新辦公大樓卻拔地而起。

  中央規定,要嚴格控制黨政機關辦公樓項目建設,確屬必須建設的必須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華陰市委、市人大辦公樓項目誰批准了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