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5000萬救災款失蹤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10-10-24 10:42:09  


 
新聞鏈接:陝西華陰5906萬災後重建款到災民手裡僅有50萬

  2010年10月20日09:30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金明大 

  大遷徙之後的遺留問題

  2004年,國家下撥5906萬元緊急災後重建款,兩年過去了,真正發到災民手裡的重建款只有50萬元。而在此期間,華陰市卻耗資1600萬元建起了市委、市人大新辦公大樓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金明大 (微博) | 陝西渭南報道

  與陳思忠見面,是在北拾村,這裡距陳思忠的住處約5裡路。

  9月3日傍晚,72歲高齡的陳思忠乘坐孫子的摩托車一路顛簸來到北拾村,為的是避開當地官員的盯防,“我家是華陰的,這裡是華縣,他們(華陰市的官員)管不著。”

  1956年,為了支援國家建設新中國第一座重點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陳思忠等28萬名渭南群眾,被要求遷移到寧夏、渭北等地,成了“移民”。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已經步入暮年的陳思忠依然忿忿難平,他說,渭南移民工作腐敗嚴重,存在太多的“遺留問題”。

半個多世紀前的移民

  渭南市移民局辦公室副主任安培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從1956年到1965年,渭南市共有28.7萬名移民搬遷,有的外遷寧夏,有的內遷渭北,有的自行遷移,有的後靠安置。

  陳思忠就是最早外遷到寧夏那一批“先遣隊”中的一員。

  陳思忠的老家在華陰市焦鎮鄉良村,1956年,剛剛18歲的他,響應“遷一家,保千家;一人遷,萬人安”的偉大號召,作為“青年積極分子組長”首批遷移到寧夏平吉堡。

  出發前,縣裡的幹部說那裡有房、有井、有地,結果到了以後發現,那裡“除了一片荒草灘,啥都沒有”。

  他們自己打井,自己建房,算是暫時安定下來。後來,他們結伴逃回渭南。

  渭南當地幹部發現後,開會給他們做思想工作。之後,他們被再次遷移到寧夏陶樂,更多向往“有房、有井、有地”的渭南庫區移民也被遷移到了寧夏。

  結果,面對一望無際的沙漠和滔滔不絕的黃河,這些大失所望的移民只能再次選擇了離開。

  後來,由於三門峽水利樞紐功能調整,這些移民被允許返回庫區。從此,這些歷盡磨難的移民再次踏上了遷徙的征程。

  渭南市移民局工會主席李萬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移民返庫後,又面臨著土地、住房、就業等困難,不少移民被迫再次遷移。

  其中,大荔縣平民鄉移民趙德龍一共搬遷8次,每一次搬遷都舍房棄屋、損失慘重,“累得我們全家人身衰力竭。”

  更為嚴重的是,移民土地被擠占、移民資金管理混亂、移民補償款被截留、移民上訪被打擊等問題的存在,使得渭南移民問題經久難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