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5000萬救災款失蹤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10-10-24 10:42:09  


 
富餘的土地和安置經費哪裡去了

  李萬明介紹,由於水庫運用方針的改變,三門峽水庫的面積大幅減小,陝西境內的80萬畝庫區不再蓄水,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全部露出水面。為了不使庫區的土地荒廢,1964年前後,國家決定在庫區設立兩處軍事基地及農場,同時還將西安市的大批知識青年招收為農工安排到農場。

  安置地的惡劣條件和庫區土地的“易主”,使得那些背井離鄉的移民們萌生了重返故鄉的念頭。他們頻頻上訪,要求政府將他們遷回庫區老家安置定居。

  移民“鬧返庫”,最厲害的一次是在1984年夏天,當時有8000多人同時強行進庫,他們搭建簡易庵棚以期長期定居,

  1985年5月,有關方面聯合下發《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下稱《移民安置紀要》)指出,“三門峽庫區移民現有40萬人,其中15萬人生產、生活很困難,需要返回庫區安置”,於是正式批准生產、生活很困難的15萬移民返庫定居,移民從1986年便開始陸續踏上了返鄉之路。

  李萬明告訴本刊記者,當時,國務院按照“15萬人”給渭南市移民局劃撥了2億元安置經費、30萬畝土地及大批計劃內物資等。可是,在實際安置過程中,當地卻擅自“嚴格控制、盡量壓縮返遷移民人數”,致使實際返遷人數僅為73965人,還不到“15萬人”的一半。

  返遷人數的縮水,意味著安置經費、土地及物資的富餘。

  其中,土地方面,實際返庫安置的73965名移民只占用了中央劃撥31.2萬畝土地中的14.8萬畝,加上道路、學校、醫院等公用設施占地約1萬畝外,剩餘的10多萬畝土地成了渭南的“富餘土地”。

  渭南市移民局辦公室副主任安培珍告訴本刊記者,當時剩餘的土地沒那麼多,只有5萬多畝,這些地在2008年以前由地方政府代為管理,土地收益全部納入“庫區發展基金”,全部用於移民工作。

  渭南市移民局庫區科科長劉君社說,這些土地收益,大部分由各縣政府管理,部分還被留在了鄉鎮政府,用做辦公經費。

  李萬明則說,這些富餘土地被渭南市移民局對外出租承包,每年獲利近千萬元。這些“額外的收入”中央並不知悉,當然更未納入國家對移民經費的投入之列,平時有被亂花濫用之嫌。甚至有領導幹部隨便將土地送人,從中謀取私利。

  李萬明舉例說,1986年,當某部隊農場按照《移民安置紀要》將970畝土地移交給渭南市移民辦後,移民辦某領導未經批准就擅自將這970畝地贈送給了他曾經工作過的渭南市民政局,由該局永久管理和無償經營。

  對此,安培珍解釋,她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當時,這970畝地從部隊移交以後,領導協調由民政局直接管理,移民辦也是從民政局劃分出來的,管理主體就是民政局,不存在“送給”。

  劉君社告訴本刊記者,接收30萬畝移交土地的部門是渭南市移民局(當時是渭南地區移民辦),而非渭南地區民政局,“這970畝也在30萬畝面積之內”。並且,970畝土地上的附著物也是由移民辦處理的,當時就是李萬明代表單位去的。這些地位於華縣縣城東側,處於淹沒區,沒有用來安置返遷移民。

  隨後,本刊記者來到渭南市民政局了解970畝土地問題,因歷時較久、人員更迭,該局暫時無人能說清此事的原委。

  渭南市政府“渭政發(1999)51號”文件證實,“富餘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的相當嚴重,一是非移民和國家機關幹部大量承包或變相承包庫區預留土地比較普遍;二是以地謀私,優親厚友,轉手倒包,加價轉包,從中謀利現象比較嚴重;三是承包合同不規範。”

  該文件指出,上述問題,已成為影響庫區移民穩定的突出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