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葉檀:央行官員想告訴我們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12-24 09:06:05  


葉檀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訊/“央行官員最近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充分地發揮了金融官員雲山霧罩的特色,大概像格林斯潘一樣,是為了防止市場興風作浪……”世紀網昨天登載知名評論員葉檀的文章“央行官員想告訴我們什麼”:

  在《中國金融》第二十四期上,央行官員朱微亮與吳曉光發表了題為《利差管理的經濟含義》一文。

  利差管理是尋找控制流動性的第三條道路,所謂利差法,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額,其中包括存貸款利差管理、長短期利差管理、存款利率上下限區間或者貸款利率上下限區間管理以及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利差管理等多個方面,既不是加息等價格手段,也不是上調存款準備多金率等數據手段。

  央行官員最近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充分地發揮了金融官員雲山霧罩的特色,大概像格林斯潘一樣,是為了防止市場興風作浪。此處利差管理也一樣。

  難道我們沒有動用利差管理法嗎?我國銀行收益90%來自於存貸款利差,實在是將利差管理法發揮到極致,充分地讓銀行實現了無風險贏利。

  通讀全文,你會發現作者真正想表述的是,放開利率市場化的權限,讓央行擁有比目前更大的利率制訂權。以往的利率管制是集中資源大幹快上、高速投資的經濟模式所必須,而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往的利率定價模式已經不符合市場所需,但又不可能一步改革到位,徹底實現市場定價,因此需要走中間道路,比以往的非市場化更市場一步,比徹底的市場化有所控制,這樣才能實現軟著陸下的經濟結構調整。

  最近央行行長周小川先生在《財經》年會等各個場合大談特談利率市場化,12月15日,在北京大學專門討論了“十二五”建議中關於金融部分,第一句話就是“建立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12月17日選擇第二句話“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總體而言是,中國金融機構改革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定條件的硬約束,可以擴大利率市場化的範圍,換句話說,就是可以實現更靈活的利差管理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