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南迪:印度民眾一直在做明智的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0-12-26 09:15:23  


 
  南方都市報:就是說,在這種民主體制中,民眾的觀點和行動的確會被政治家和意識形態家煽動? 

  南迪:的確有這種危險,但那種危險是有限度的,因為它們總是發生在地方上,它們從來不在全國範圍內發生。剛才舉的兩起事件都是由全國性政黨發動的,但是都沒有擴大。我要說的是,不是說民主沒有問題,但是想想如果沒有民主政體的制衡,極端民族主義政黨上台,那就更加危險———即便在騷亂之後,它們還在台上。 

印度社會中的選擇更為寬廣 

  南方都市報:中國不少經濟學家都在談論印度的發展模式,您如何看待所謂的“印度模式”? 

  南迪:我仍然認為,無論怎麼說,印度有更大的進行嘗試的機會,因為它對大量互不相同的群體、個人、知識分子、思想、知識體系的聲音都表現出更大的寬容。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中的選擇更為寬廣。一場類似反壩的運動的力量會產生了一種認識:你必須承擔代價。政治家們就不得不讓步。所以印度不能採取任何非常劇烈的措施。 

  我們並沒有奇跡般的經濟增長,奇跡般的增長在亞洲語境裡常常導致了獨裁者的長期統治,無論是韓國的李承晚、台灣的國民黨、泰國的軍政、蘇哈托治下的印度尼西亞。發展史也顯示了:發展和對國家的控制往往可以攜手並進,但是從長期來看,這會有它的代價,有一些事情你不能去做。這是我的認識,最終,如果公民能夠直接接觸到政治權利,這個社會就不容易出問題。政治家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民眾的聲音本身就是重要的,它是對極端的一種制衡。 

  南方都市報:那麼普通印度民眾是否已經非常了解他們身處這樣一個多元社會,身邊住著持有相當不同的世界觀和政治訴求的人們?生活貧困、受教育有限的底層民眾對自己的社會了解多少,他們政治知識又是否非常有限? 

  南迪:從我們所做的大量調研中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我們中心以大規模的對選舉過程的調研而著稱———所謂“弱勢人群”或農村人群的政治知識和有權勢的人們一樣豐富,有時甚至更好,因為中產階級不那麼喜歡政客——— 沒人喜歡政客,即便是窮人,政治家、官僚和警察是三個最不受歡迎的職業。就是這樣,每個調查都顯示這個結論,他們的政治知識非常豐富。 

  南方都市報:這是不是說他們非常擅長動用策略來實現他們的政治利益? 

  南迪:那他們可是相當擅長!哪個黨用哪種旗幟,某個黨的競選標識是什麼,這個黨和那個黨的候選人之間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你投票給這個黨,等等,他們能對這些問題給出政治理由。 

  南方都市報:他們是怎麼學習的? 

  南迪:通過參與那麼多選舉!我們從1952年來就一直有選舉!除了大選,還有各個州的選舉。所以算下來,我們有……你看,1953、1956、1962、1967、1985……,我們有過十二次大選,要是你再算上十二次邦選舉,再加上有些政府垮台後的提前選舉,就有了不下三十次重要的選舉。除此之外還有地方選舉。那可是很多選舉!即便是年輕人也參加過很多次,所以他們在選舉過程中一路學了過來,你不能就那麼騙騙他們。 

  南方都市報:選舉是正式的政治參與渠道,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政治學習途徑嗎? 

  南迪:對,你說得沒錯,這是所有民主政體正在面臨的情況。選舉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多數人在政治面前變得被動、懷疑。在印度這個問題會好一點,因為有地方選舉,它們非常有活力,因為有種姓———占主導地位的種姓、被壓迫的種姓、被壓抑的種姓,很多東西都在那兒,這帶來了活力。所以說,選舉是要緊的,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的公民參選率是美國的兩倍———因為弱勢的和缺少教育的人投得更多! 

  中產階級認為這些事情肮臟,但如果你是一個來自低種姓的人,從來就是被壓迫和剝削,一個和你一樣來自低種姓的人讓你感到更安全,然後你就投票給他。當然,這中間也需要做出選擇,因為低種姓人口總是大多數,所以其他的黨也會樹立起自己的低種姓候選人,好有人投票給他們。你必須確認誰能更好地為你的關切服務。如果你的關切是安全,誰能提供安全?如果你的關切是就業,誰能提供就業?所以他們必須學會選擇。農村地區的政治參與普遍比城市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