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再平衡為經濟長期增長註入新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1-04-06 08:24:11  


只有化解“經濟再平衡”的諸多難題,中國才會迎來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
  中評社北京4月6日訊/“十二五”規劃將未來五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年均7%,比“十一五”預期目標低了0.5%,表明中國將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借此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上海證券報發表《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的文章稱,實現這一目標是“知易行難”,因為目前中國仍然面臨“經濟再平衡”的調整壓力。只有化解“經濟再平衡”的諸多難題,中國才會迎來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 

  確實,在過去30年中,中國創造了年均9.8%的經濟高增長奇跡,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占全球比重約為9%。但也要看到,這一高增長是以一系列社會和經濟發展失衡為代價的。例如,內外需的嚴重失衡,導致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與外部需求。投資特別是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深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私人投資的較快增長。另外,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和城鄉發展失衡,導致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及城市經濟發展較快。 

  這一系列失衡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儘管經濟發展較快,但居民收入卻難以同步增長,導致中國的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也難以啟動。 

  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被稱為“粗放式發展”,是靠犧牲資源和環境以及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取得的。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採用這種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還“情有可原”,因為當時中國是個“資本高度稀缺、技術高度落後”的國家,發展經濟被視為最重要任務。這樣,為了吸引外資和技術,不得不採取各種優惠政策與條件,包括壓低資源、能源、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但是,當中國經濟規模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時,是否還要片面追求GDP增長目標,經濟增長是否還要以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失衡為代價,這些問題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