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構建“五位一體”中國開放型經濟新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08:25:16  


 
  第二,“華盛頓共識”條件的嚴苛,使得很多國家的項目很難得到世界銀行等全球性金融平台的資金。另外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又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金磚五國的國際儲備就已經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這些國際儲備,在現有的世界金融體系中,大量地湧入美國,購買美國國債,驅使美國國債收益率邊際減少。也就是,新興市場的巨額外匯儲備實際上就以很低的價格借給美國。矯正這個資金配置扭曲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新興市場依托於自己的巨額外匯儲備(經常項目盈餘)給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融資。在理論上,只要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的收益率高於美國國債,全球資源配置的效率就得到了提高。

  對中國而言,可借助金磚發展銀行而達到的利益目標包括:(1)包容性發展、責任共擔、持續發展的中國理念將會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同,對中國的軟實力、國際影響、世界地位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2)借助於金磚發展銀行在全球地域分布上的廣泛性,中國有機會獲得更大的海外市場,同時將富餘的生產能力轉移出去。(3)借由金磚發展銀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金磚發展銀行在中長期上看,一個重要的戰略性意義在於建立金磚國家的國際貿易結算和清算中心。對中國而言,金磚發展銀行短期的重要戰略意義在於轉移富餘生產能力。但是,在中長期的視野中,金磚開發銀行不會僅僅局限於開發性金融,而有潛力演化成更重要的全球性金融基礎設施。目前,金磚國家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結算系統,清結算必須要通過美國。在金磚開發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出金磚國家之間的獨立於美國的清結算系統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金磚國家之間的貿易對美元的依賴,降低各國貿易的成本。一旦這個獨立的清結算系統建立起來了,無論金磚發展銀行是採用基於特別提款權(SDR)、五國貨幣一攬子貨幣還是以其中一國貨幣(最大可能是人民幣)作為媒介,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都會有巨大的實質性幫助。

  但是,必須要看到,金磚開發銀行畢竟只是一個地理位置極其分散、共同利益並不十分牢固、相互之間制衡與依賴並不十分徹底的全球性合作組織。風險必然存在,前途也許會崎嶇曲折。最主要的風險是一些受援助國家的政治風險。特別是當平行體系能夠真正運行的情況下,對現有的體系構成真正的競爭時,一些容易受到外來勢力影響的國家,其政治風險可能會增加。另外一個潛在的不穩定因素是金磚銀行的內部治理結構失衡。金磚開發銀行目前的穩定結構是建立在相互妥協的基礎上。但是,這樣的結構是否會一直保持呢?如果這樣的結構失去了平衡,金磚開發銀行這個新的平行體系是否還能夠持續呢?新的參與者的加入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當G20的其他國家,比如韓國,加入之後的治理結構應該如何設計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實體經濟平台

  文章指出,中國的外貿戰略可能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脫離不了製造環節。原有戰略的升級,至多就是在製造的細分環節上升級。受制於美國的新的貿易競爭策略,中國的外貿戰略升級只能將目光投向其他的區域。

  實體經濟平台首先是基於成本能力的外貿戰略升級。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基本處於製造的環節。這意味著受到“兩面夾擊”。“左邊”是資源國家,作為供給方提高資源價格。“右邊”是消費國,受惠於競爭,享受著低廉的價格。

  中國的自然環境條件決定了中國不可能成為資源國。從人均財富以及收入不平等角度來看,中國成為消費國家似乎也不切實際。儘管很多國際國內的學者建議中國要從投資驅動的增長轉向消費驅動的增長,認為那樣才會持續增長,但這是一種誤導性的簡單思維,對中國很難有實效。中國的外貿戰略可能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脫離不了製造環節。原有戰略的升級,至多就是在製造的細分環節上升級。受制於美國的新的貿易競爭策略,中國的外貿戰略升級只能將目光投向其他的區域。

  實體經濟平台還包括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以及相應的配套性輔助平台。實體經濟平台的戰略性任務是輸出中國的富餘產能,使過剩產能從負擔變為正資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