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兩岸政策立場 蔡或介於陳馬之間

http://www.CRNTT.com   2016-04-13 00:28:14  


 
  蔡英文的優先考慮是通過建立全球連結和強化島內品牌來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與馬英九主張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打通台灣經濟發展的“任督兩脈”所不同的是,蔡英文提出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大陸台商應該朝向技術層次更高、有差異性或區隔性的產業或產品發展。⑩她認為,台灣經濟的核心挑戰,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問題,以往過度重視出口和GDP,導致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需部門投入不足,發展受限,強調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理念,帶動台灣經濟的全面轉軌。⑪蔡英文表示,過去10年台灣的GDP平均增長率雖然有3%左右,但以效率驅動的發展模式卻導致企業為勞工加薪的能力和加薪幅度的縮小,實質工資甚至倒退回1990年代末的水準。受雇人員薪資報酬佔GDP比例,從1990年的51.7%下降到2012年的46.2%,薪資階層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果實,是近年所得分配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⑫

   兩岸經貿往來和陸資、陸客、陸生在為台灣產業、旅遊業和教育行業提供新機會的同時,也影響到台灣原有的市場分配機制和生活節奏,並造成少部分人率先獲利和大部分民眾暫時或相對無感的現象。這一在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難免出現的對資本財團有利的外部環境,客觀上凸顯了台灣社會所存在的分配不均和世代收入差距問題,加上民進黨人士有關國共合作、“圖利財團”的論述,造成台灣社會中下層民眾和青年對國民黨和大陸不滿情緒的增加。就左右議題而言,國民黨因為長年執政,難免帶有精英主義傾向。民進黨則具有明顯的草根性,跟中小企業、中下層和中南部較有淵源。國民黨相信經濟增長和外資是保證充分就業和社會分配的關鍵,民進黨則更擔心兩岸經濟整合對島內產業和就業市場的新衝擊。2014年民進黨積極介入“太陽花學運”,借助社會力量,阻擾台灣立法機構審議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在《英派:點亮台灣的這一哩路》書中,蔡英文表示民進黨“不能將街頭還給社會”,政黨和社運團體可以彼此合作,“分進合擊”:某些議題若有政黨出面交易成功,就“義不容辭”地出面,但若由民間推動較能引起社會共鳴,政黨就退居幕後。⑬

  民進黨的政策目標究竟是“政冷經熱”,還是“政冷經也冷”?一般說來,民進黨所追求的是“政冷經熱”,即在政治性議題上與大陸保持距離,延長“戰略縱深”,在經濟性議題上概括承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積累的成果,對於兩岸“服貿”、“貨貿”等兩岸協議,推動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為兩岸持續交流協商,建立周全規範”,逐案檢視正在進行協商或已進入審議階段的兩岸協議,“將兩岸的互動,引導到一個具有堅實民意基礎的民主軌道上”。⑭換言之,在兩岸經貿交流方面,民進黨可能更多地考慮其基本支持者的利益,通過民主程序,化解社會矛盾,增強民眾對其兩岸政策的支持度,增加台灣與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