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深度專訪:范太談中史教育缺失

http://www.CRNTT.com   2017-01-14 00:50:31  


 
  中評社:前一陣子教育局出台諮詢文件,在中國歷史科中加入“香港發展”單元,規定了150個課時,穿插在初中三年的中國歷史科中,佔科目總課時的10%,對此您怎麼看?

  范徐麗泰:教育局首先應該保證初中三年須連續不斷、每週兩節、至少150個課時的中國歷史課。不要忘記,台灣就是因為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大搞“同心圓”史觀,把台灣史和中國史割裂,“台獨”才越來越猖狂,太陽花運動就是這時期受教育的人搞起來的。

  香港史是中國史的一部份,如果學習香港史,應該強調香港和國家的聯結,比如宋皇台、九龍城寨,改革開放以後香港企業家到內地投資等等,而不是把香港史單列一章。現在150個課時都無法保證,如果香港史佔中國史的十分之一,那麼中國古代史要壓縮到什麼地步呢?

  中評社:除了中國歷史之外,這些年一直備受爭議的還有通識教育。您覺得,教育局應該怎麼做?

  范徐麗泰:通識教育沒有統一的教材,當中爭議最大的是“當代中國和今日香港”章節。老師只能從網上收集材料,和同學討論。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屬於泛民主派,他們的政治理念會有意無意地感染了學生。

  大多數老師是沒有政治立場的,但是他們手上也沒有合適的資料。所以我們(勵進教育中心)在做相關的工作,組織教師去內地觀摩,看些在香港看不到的東西,他們自己拍相片和錄影,回來就可以跟學生分享,陳述事實。我希望他們不美化、也不醜化任何事物,只是將所見所聞告訴學生,由學生自己去分折、理解。學生的政治傾向,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沒有人可以強迫,這也是香港社會所認同的教育方式。

  即使老師有政治傾向,也不是大問題。對於大部分老師來說,教書是一份高尚的職業,最終目的是把學生教育好,成為好學生,好市民。如果教育局有指引,老師是會跟隨的。所以關鍵是,教育局認為國情教育有否必要,如果有,就應該提供教材或指引,而有承擔地、無懼地面對因此而帶來的壓力。

  港英時代,官立學校校長的房間裡都有英女王的掛像。現在回歸了,我們也不用就把國家領導人的相片掛在牆上,但是掛國旗、區旗是可以的吧?定期的升國旗、奏國歌也是應該的吧?為什麼在學校中間不流行呢?因為如果學校這樣做,就會有泛民主派家長投訴甚至反對,若教育局沒有擔當,不願意在背後支持學校,校長就會傾向放棄這種做法。如果教育局能給校長作後盾,教育局局長挺身承擔相應的社會壓力,包括在立法會接受質詢、受批評,學校才有動力把事情進行下去。

  實際情況是什麼呢?本屆政府上任,就因為壓力而撤回了國民教育科。特首梁先生說國民教育做不做、怎麼做、何時做,由學校決定。如此一來,一般的學校就不做了。即是有的學校、如傳統的愛國愛港學校、在通識科中有相應的學習,可是愛國學校的老師告訴我,到考試時,如果學生以愛國的思維回答考題,不會得到高分。學校的努力,一下子就被瓦解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