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美國與華對抗的戰略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22-09-05 00:08:40  


 
  綜上所述,美國在推動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時,能夠尋找到的戰略盟友屈指可數,因此很難建立起一個類似於北約組織的機構,很難形成戰線分明的反華包圍圈。日本儘管不被美國所待見,但是日本出於自身利益需要,會竭力幫助美國建立起印太地區以美國為中心的霸權秩序,以顯示美日同盟的存在感。因此,從本質上看,美國的印太戰略其本質上還衹是中美兩國的對峙和對抗,不管是印太戰略也好,不管是印太四國機制(Quad)也好,或是Aukus三國機制也好,衹是美國把外交戰略重點轉移到印太地區時通過不同的美國霸權形態表現出來而已。美國需要這樣的霸權過程,這有助於消除美國政治精英內心中的焦慮感。但是這一系列新機制的出現並沒有實質性改變印太地區戰略力量的對比。

  美國的歐洲盟友由於地緣政治的需要,首要關心的是歐洲安全,美國作為傳統的霸權國家,也不得不分配更多的戰略資源投入到歐洲的安全舞台上,一方面要維護美歐戰略同盟,另一方面要繼續應付類似俄烏衝突帶來的安全問題。美國可以投入到印太地區的戰略資源是有限的,要在力不從心的環境里構建美國新的戰略架構其困難度可想而知。

  三、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困境

  “台灣問題”是中國國內戰爭遺留下來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在兩蔣時期,“台灣問題”反映了一個被推翻了的舊政府和一個新政府之間取代過程中的政爭。李登輝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推行讓台灣擺脫中國主權管轄的“兩國論”,由此“台灣問題”發生了新的變化,維護國家統一防止分裂成為“台灣問題”的主要內涵。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插手“台灣問題”,是影響“台灣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外部因素。拜登總統於5月22日到訪日本時再拿“台灣問題”說事,甚至用似是而非的方式來表示將會“保護台灣”,這是前所未有挑釁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在拜登總統回答記者提問後,遠在美國的白宮發言人緊急滅火,聲稱“美國對華政策沒有改變”。美國政府既要在新的環境下挑起“台灣問題”給中國帶來新的麻煩,又要強調美國對華政策的一致性,凸顯美國對華政策在處理“台灣問題”存在著新的困境。

  開羅會議是最早討論台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國的國際會議。如果從開羅會議上論及台灣回歸中國算起,至今已接近80年的時間。美國政府處理“台灣問題”存在三個階段的演進過程。第一階段是台灣從日本殖民地回歸中國政府管轄,在這一階段從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到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實現了目標。第二階段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所謂的“中華民國政府”到中美兩國建立外交關係。這一階段美國政府幾乎走過了30年的時間,才真正認知中國政府對“台灣問題”的主權地位。第三階段是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為起點,大陸開始了和平統一的新進程,美國在這一進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