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台灣突出的民粹主義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22-09-18 00:07:24  


 
  關於台灣民粹主義的起源和類型,台灣學者林毓生認為台灣的民主屬於“民粹式民主”,與拉丁美洲式的民主相類似,不同於歐美式的“憲政民主”。台灣民主轉型後的李登輝和陳水扁都是炒作民粹主義從而攫取權力的當政者,台灣的民主是異化的民粹式民主,而台灣的民粹主義是利用民主的形式建立、擴張與運作來提供反民主的根據。⑨台灣學者黃光國著有“民粹亡台論”,以批判台灣的民粹主義政治,認為台灣操控性民粹主義是東方專制傳統與西方民主思想集合的“怪胎”。⑩黃文志認為,台灣的民粹主義其實是現實主義政治人物為了謀求政治利益而採取一種操控人民公意的政治策略。

  根據學者們的論述以及卡農範的分類,由此可以看出,台灣的民粹主義屬於政治民粹主義。整體而言,台灣民粹主義主要表現為政客(政黨或政治家)的民粹主義,這種民粹主義實質上是政黨、政治家為了獲取選票或壓制對手而採取的一種政治策略或政治動員手段。⑪在政黨民粹主義中,台灣民進黨是一個典型“以民粹起家”的政黨。長期以來,民進黨及其政治人物動輒以“族群議題”、“統獨議題”為訴求,以煽動性的政治話語,如“愛台”、“賣台”等進行政治動員,在客觀上導致了台灣社會的撕裂。民進黨的民粹主義在陳水扁時期達到了頂峰。雖然2004年之後,隨著台灣社會對於其民粹主義的反思和批評增多,台灣民粹主義的熱潮在整體上有所式微,但這一趨勢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存在一定波折。從2014年“反服貿運動”、2015年“反課綱運動”到2016年台灣“大選”以及2020年台灣“大選”等,充分證明了台灣民粹主義仍具有強勁的生命力。

  二、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異與同

  民主已然成為台灣的民主政治中一種無可置疑的價值追求。任何政黨、政治人物莫不以“民主”為名,甚至連“反服貿運動”中占領“立法院”的學生也堅稱自己是“民主”的。而且,不少台灣民眾認可這種以“民主”為名出現的民粹主義運動。因而台灣的民粹主義是如何認識並建構民主的問題。

  民主原意是“人民的統治”,古代雅典民主被認為是最早的民主政體,是直接民主的典範。然而自現代民族國家產生以來,“人民的統治”遇到最大問題是治理效率和現實可操作性問題,全體人民直接參與決策並不具備現實可行性。因而,現代國家普遍實行的是代議制民主,亦稱作間接民主,因此,“人民的統治”實質上變成了“代表的統治”,而這種“代表的統治”又被稱為精英主義民主。雖然現代民主是一種精英主義的間接民主,但直接民主作為一種民主主義的精神理想保留了下來,從而為民粹主義這種極端民主思潮提供動力。

  總體而言,西方民主實質上是美國政治學家熊彼特所稱的精英主義民主,並且他認為民主就是選舉。這類精英主義民主將人民更多地限定為投票者角色,而國家的具體治理卻是通過職業化的政黨、政治家、文官來實現的,民主衹不過是人民選舉政治領導人的一種制度安排。由於民主語境下的民粹主義高舉“人民主權”,積極倡導諸如全民公投之類的直接民主,因此,它在現代民主政治中頗具迷惑性與欺騙性。後發國家或地區的民主化更易於掉入民粹主義的陷阱,台灣民粹主義就屬其一。自台灣“政治革新”以來,台灣民眾基本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對各個候選人進行比較選擇,並使得政權通過選舉的方式實現和平轉移。這種西式的民主在落實人民民主權利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然而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也表現出強烈的民粹主義色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