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美國“台灣科技牌”的邏輯與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23-07-31 00:06:23  


 
  近些年來,民進黨當局在“倚美反陸謀獨”路線下不斷鼓動島內台資企業赴美設廠投資,撤離中國大陸。同時,民進黨當局通過“反滲透法”等制裁工具壓縮台灣相關科研機構從事與大陸相關科研項目的財政資金,阻礙兩岸正常科技交流。2019年台灣“科技部”針對獲大陸研究補助學者列出清查名單,2022年8月成立“數位發展部”,指向兩岸數字經濟合作和島外輿論監控。民進黨當局上述做法實際上助推了美國“以台制華”戰略裹挾下“以芯制台”的目標。

  四、美國“台灣科技牌”的主要手段

  當前美國“台灣科技牌”的主要手段包括產業鏈“脫中化”、經貿投資“美國化”和企業經營“透明化”。一是產業鏈“脫中化”。產業鏈本應是市場機制運行和理性經濟政策協同的結果。國家政治操縱下的產業鏈將造成巨大交易成本。美國政府強制要求台灣芯片企業到美國設廠,限制在大陸增資擴產,並與歐洲、日本等國家重構產業同盟。為維繫歐美市場份額,台灣企業必然會採取投資地區分散化的策略,拆解價值鏈單元以釋放美國政治壓力。在大陸科技型台商經營業態已經基本上從OEM切換到ODM的情況下,台灣企業將ODM的核心技術和製程能力轉移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對兩岸科技合作的質量和層次造成較大衝擊。台灣企業投資行為的空間重配將對兩岸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的環節運行產生替代效應。

  二是美國通過設置歐美市場准入門檻和渲染兩岸戰爭氣氛,逼迫和誘導台灣企業將島內核心技術生產線轉移至美國本土。美國以貿易原產地證明為由,迫使台灣企業在投資設廠、原料和中間品採購等環節脫離中國大陸,選擇美國、歐洲和東南亞等地區重新布局。這一手段將迫使台灣企業不得不將高端技術生產環節轉移至美國。同時,美國政府以軍事干涉不斷觸發兩岸關係底線,藉此渲染兩岸戰爭氣氛,誤導台灣企業將美國視為更安全投資地。然而,事實上美國已經在全球產業雁陣模式上很早就超越了製造和生產線布局這一階段,轉而升級到服務業。因此,美國企業在經營成本和勞動力資源上已經不具有國際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企業到美國投資衹能是“賠本賺吆喝”,將導致台灣企業長期經營業績下滑和全球競爭力下降。因此,“台灣科技牌”的極大受益者是美國本土企業和美國國內政治利益;實際受損的則是台灣企業和台灣科技競爭力。一旦台灣在美國全盤戰略中徹底失去科技價值,也就意味著台灣科技被徹底掏空了,台灣將會面臨更大的地緣政治和軍事風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