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北故宮》:絕世珍寶的記憶與鄉愁

http://www.CRNTT.com   2009-01-21 11:49:13  


翡翠白菜是最爲人熟知的臺北“故宮”藏品,到訪者必要參觀。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訊/大型記錄片《台北故宮》正在北京中央電視台播出。此間中國網昨天載文“《台北故宮》:絕世珍寶的記憶與鄉愁”,全文如下: 
 
  這是戰爭史、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文物大遷徙,為了躲避戰亂,近兩萬箱故宮歷代皇帝收集的無價之寶跋涉萬裡南遷,部分輾轉至台灣,幾經波折,最後落定台北外雙溪。

  時至今日,很多中國人還並不知道,中國其實有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戰亂把它們分離了整整60年。歷經滄桑,幾度輾轉的絕世珍寶依然在台北故宮中閃爍光輝,而身居異鄉的文物守護者們卻帶著濃鬱的鄉愁漸行漸遠……

  第一次看到台北故宮的時候,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總覺得那是不可能被我靠近的。”胡驍說。

  2003年,胡驍隨九洲文化傳播中心出訪台灣,安排好其他工作,就直奔位於台北市郊外雙溪的台北故宮。在他的印象裡,“人很多,熙熙攘攘的,台灣中小學生有課堂就設在那兒,不斷地有學生參觀。還有日本韓國和歐美的游客,可以看見各種膚色和地域的人,唯獨沒有大陸人。”彼時的台灣還沒有對大陸民衆開放旅遊,台北故宮更是一塊神秘之地。

  在展廳裡,胡驍見到了毛公鼎、散氏盤、珐琅彩瓷器等珍品古物,“在此之前,我只在照片和文字上看到過它們,見到真東西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是難以言說的。”

  也正是在這次出訪中,胡驍一行拜訪了台北故宮方面若干位專家學者,與他們建立了最初的聯繫,並一步步深入下去,為3年後開拍的紀錄片《台北故宮》埋下了伏筆。

  如今回憶起來,作為《台北故宮》總撰稿的胡驍坦言,“這個過程很曲折也很艱難,有很多戲劇性的東西,如果沒有這些人,那我們這個片子也做不成,他們給了我們非常巨大的支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